翟 清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瑶族,其聚居地分布广泛,以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为多。据统计,在全国瑶族人口中,湖南占据了一半以上,瑶族文化也是湖南标志性的文化之一。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其独特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在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瑶族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可以看出,瑶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彰显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艺术作品。但随着时代发展,西方文化、低俗驳杂的当代文化都严重阻碍了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状况令人担忧。由此,展开湖南瑶族传统文化创新建设研究,对于延续少数民族文化及多民族文化基因的多样性、生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存量调整以增量的改革作为驱动力,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在投资的增加中进行优化,既注重开源同时也注重疏导,兼顾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1]。简单理解,其中心内容是对供给质量的提升与把关,在此基础之上对结构的调整与供给的促进进行改革,需求随发展变化不断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宗旨在于满足中国民众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健康、绿色、持续发展[2]。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精神文化资源,围绕艺术创作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改革,让那些还未充分挖掘的、具有传播价值、流传价值、文化价值的,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呈现于世,进而满足我国民众对艺术、文化的双重需求。
在中国版图上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名字由来于其占地面积的相当大部分位于名湖洞庭湖的南侧,故此名为“湖南”[3]。在湖南,瑶族的人口不仅数量大且分布广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为湖南沉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了湖南省的文化形式,为全省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加强湖南瑶族优秀民族文化建设,是现时代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质,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4]。基于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是突显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的内在文化价值、艺术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基础的探索改革。
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开发有以下几重意义:一是基于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湖南瑶族文化题材挖掘与开发,是艺术与文化结合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提升艺术水平的同时,为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传播载体。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与引导并行,充分考虑了民族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尊重民族文化价值的特殊性,以供给引导需求,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创新方式。三是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合并进行,以传承为前提展开建设开发工作,以免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被肆意篡改,偏离建设开发的本质。四是艺术创作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标志着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领域、服务领域的产业性发展,创新了供给方式和载体。
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其文化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方式的创新。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在基于供给、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创新了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推动了以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了民族文化的软实力[5]。二是丰富了湖南文化体系内容,促进其传承、发展与繁荣。以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主要资源创作的艺术品,具备独特的风情和艺术魅力,多形式的艺术创作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的综合文化体系内容,突显了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艺术特色,唤醒了群众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为全国民族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三是推动教学、科研、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为核心展开,为我国艺术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展演等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及发展契机[6]。此外,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为未来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我国精髓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能够促进其进一步改革创新。
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其学术研究价值体现在:一是完善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的相关理论性成果。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且研究点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发展几个方面,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研究体系也相对完善[7]。民族文化创新建设发展研究较少,从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至今尚无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现时代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改革战略,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从艺术角度出发,以提高艺术品质、质量为改革核心,以此为视角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完善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的相关理论性成果。二是推动湖南瑶族题材艺术创作的文化与内涵,为未来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思路。从供给和群众艺术文化需求的角度,为艺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是两者建设和提升的共同创新点。未来我国高校、艺术院校发展建设过程中,此研究成果以及理论性信息资源,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和依据,丰富艺术教育体系的内容、方法、手段等。
湖南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瑶族文化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传统文化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此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要点如下:一是充分挖掘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二是从艺术创新的视角,将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效融入,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呈现湖南瑶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魅力;三是突显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内涵以及本真特性,使民族文化建设回归本质,并以传承和发展为核心展开,避免世俗化、商业化、形式化。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潮流,才能赓续长久。近几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对湖南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编剧、导演深入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居住区采风,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并在当地实地取景、拍摄,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师生们以戏剧作品方式演绎、推介湖南瑶族优秀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质。由学院教师创作演出的湘剧《书香天下》,讲述了湖南省江永县独特而神秘的女书,通过文字、婚礼、歌舞、唱堂、女红等揭开了女书文化别具特色的神秘面纱,在省内外获得大奖。独幕剧《永远的温暖》以湖南汝城瑶族地区为背景,以“半床棉被”故事反映瑶族人民在红军长征时期支援红军革命的事迹。该剧采用了微末叙事的方式,以个体及平民化视角展示一个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的朴实感人故事,塑造典型人物性格,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要艺术手段。以小见大,感人至深,充分体现军民鱼水情,体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剧中音乐是以瑶族人民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原生态瑶歌,在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瑶寨的秀美与温婉、朴实与热烈。主题歌《盘王之女》是用瑶族语言演唱的原生态歌曲。原生态瑶族民歌与现代电声音乐融合相得益彰,展示了古老音乐充沛的生命力和保存传统音乐遗产的成功典范。该剧舞美设计的环境(天寒地冻,汝城县沙洲村农户家,草垛、土培、大山)、道具(稻草铺的床、桌子、炉子、火钳、木炭、蓑衣、红薯、玉米、小半袋米)、服装(红军服、瑶族村民服)等等都充分反映了瑶族文化元素。该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很快将在大中小学和社会进行公演。微电影《瑶寨村官》讲述了瑶族大学生村官赵正梁放弃城里优厚的生活回乡担任村官,带领瑶族乡亲支援国家建设、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倡导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择业观。瑶歌、瑶舞、瑶鼓、瑶服、头饰、礼仪等瑶族的民族元素,在剧中得到充分全面展示。在全国大学生“我的中国梦”微电影大赛中获最高奖,也得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民众的好评。通过这几个艺术作品对瑶族文化的介绍、演绎、诠释,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湖南瑶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我们将继续以我们的视角、方式,解读并介绍湖南瑶族文化。
为推动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承担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伟大责任,基于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开艺术创作,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高质量艺术作品,是切合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建设方式[9]。首先,要深入湖南瑶乡瑶寨,身临其境地观察和感受瑶族传统文化魅力和风采,通过文献史籍查阅、走访、探索等多种方式,搜集、整合、筛选并储备瑶族优秀文化资源素材;其次,将储备的丰富文化资源素材,以艺术思维构成独特、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象;最后,熟练运用各类艺术创作技巧,以文学、电影、戏剧、雕塑、话剧、绘画、歌剧、建筑、舞蹈等多种艺术载体,完成独具瑶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多样化艺术作品。如此,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展开湖南瑶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湖南瑶族文化的软实力,进而推动教育、科研、展演、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展开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通过民族文化与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以艺术作品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基于此,应该加强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宣传力度,发挥艺术文化价值。主要宣传途径如下:一是举办湖南瑶族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交流会。例如开展瑶族传统文化艺术话题高端论坛、艺术作品收藏鉴赏活动、瑶族文化微电影大赛等,吸引更多感兴趣的读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多元化、广泛化的传播瑶族传统文化。二是由湖南省政府、省民委、少数地方政府及相关协会,共同开发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发展工程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获取商业领域、教育领域的关注和支持。三是开发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产业链[10]。打通图书、动漫、建筑、装饰、主题公园、文艺汇演、文化旅游、艺术长廊等多种形式的产业通道,促进湖南瑶族传统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的广阔发展。四是瑶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宣传格局的搭建是由全方位、多维度、多平台协同完成的。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活动、比赛等各种方式作为立体化的宣传矩阵,营造绿色开放、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浓厚文化传承氛围。
建立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数据库,深入开展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全面掌握资源种类、数量、存储状况、分布状况,搜集、整合、筛选、收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资料,细致分类并建立资源名录,将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网络、大数据等形式保存。在“互联网+”时代,民族文化建设发展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形式,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资源项目库的建立,是大数据发展形势下的必然任务。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众多珍贵文化资源随时间推移、时代变迁而彻底消失,仅以口述的形式代代相传。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数据库,以文字、图片、音频资料、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展示等方式,将湖南瑶族珍贵传统文化资源集中保存[11]。如此,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文化资源,更能成为大众关注浏览、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平台,为湖南瑶族文化宣传提供重要的支持。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由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民间传承人传承和传播,但现时代工业化发展、多元文化冲击、智慧智能技术的创新,这种改变的来临,使得对于文化的探索与需求也更为多元化。在此形势下很多珍贵的民间文化、民间技艺、民间活动的传承中断,由于缺乏专业发展体系的支撑,逐渐不被人们所关注,由此其传承道路也更为艰难。民间传承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传递者,要以此为核心壮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队伍。首先,健全传承人发掘机制[12]。组建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普查工作队,展开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传统技艺、手工艺的继承人的摸底、统计工作,建立健全湖南瑶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动态数据库。其次,由湖南省政府、少数民族地方政府牵头,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湖南瑶族特色传统文化保护、奖励、资助政策,设立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资金,切实支持瑶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人扶持。最后,构建传承人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办传承优秀湖南瑶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并由此推出一批浸润、吸收、具有传播能力的瑶族文化传承专业人才。尤其是稀缺资源、珍贵文化,确保其被有效保护,并有效传承下去。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建设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网络信息的普及、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文化的演变,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由此,推进湖南瑶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进程,依托湖南瑶族人民集中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发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商业发展模式,以旅游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以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支持旅游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发掘瑶族村寨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还要将瑶族风俗、节日、宗教信仰、艺术品等纳入开发推广的范畴,建设湖南瑶族“特色乡村”“瑶族小镇”“美丽村寨”,并全面宣传营销,打造瑶族特色传统文化品牌,最终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旅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促进其繁荣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传统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确保优秀传统文化不在发展中消亡,必须规避传统文化劣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建设健康发展。湖南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基于艺术创作供给侧结构性视角下的创新建设,不仅确保这一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更是发挥了民族文化的实用价值。为此,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之路,让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