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本“价值引导”解读策略

2018-02-07 18:31柯元龙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引导阅读体验概念化

摘 要:教育的最大價值就是引导个体生命形塑美好的人生价值,正确的文本解读强调“价值引导”的作用,即在“阅读历史”中的“既有的、共识的、主流的、普遍的”价值,对既有价值进行“重估”,判断其价值的价值,突破概念化的“价值引导”,联系自己的生活及阅读体验来发掘更丰富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价值引导”;解读策略;理解文本;概念化;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8-10

作者简介:柯元龙(1970—),男,福建仙游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引导个体生命形塑美好的人生价值。所谓的“学以致其道”——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真善美之道。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价值引导”是每门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无之则流离失所、失魂落魄;有之则内心明亮、心有所归。之前的文本解读中,也是强调“价值引导”的作用,然而总体而言,这种解读与教学把文本的开阔、多元、丰富、深刻的价值简缩成一个抽象的、干巴巴的“概念”。其最大的弊端是以“干瘪”替代“丰盈”,以“死板”替代“鲜活”,以“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替代“灵动领悟,开放多元”。“价值引导”的解读没有文化涵养,没有思维含量,没有审美濡养,没有语用化养,孤军作战、势单力薄,自然也无法深入人心、感化人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本“价值引导”解读要关注如下方面:

1.正确理解文本在“阅读历史”中的“既有的、共识的、主流的、普遍的”价值

文本自诞生之时,一般来说有着作者本身赋予的“主题价值”。经由众多的阅读者触摸、探寻,基本上会形成“作者、读者、文本”对主题意蕴理解的一些“视野融合”的“公共面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首先要解读出文本的“基本价值”,即人所共读、人所共知、人所共识的“主题意蕴”。这是正确解读的基石,基石不稳,任何解读都会分崩离析、山崩地塌;基石坚固,就可以因势拓展,自由舒展。所谓的“价值引导”偏差,引人误入歧途,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解读文本中蕴藏着的“既有的、共识的、主流的、普遍的”价值认识。要建立正等正觉的“正解”,摒弃歪理歪推的“歪解”。

例如,面对《牛郎和织女》这一神话传说,有人在解读牛郎织女为追求爱情和幸福而抗争这一母题之后,提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母娘娘“依法办事”,不徇私枉法,因为织女触犯天条、私自下凡,所以她要拆散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与婚姻。还有人提出,这一文本也可看出,爱情与婚姻是需要门当户对的,牛郎、织女,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天差地别,他们的结合注定是悲剧……乍听之下,也许有几分道理,可是结合“母题共识”进行辨析,就会看出这是“旁逸斜出”“歪门邪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为主,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但是,教师在那些指引终生的基本价值方面,则始终要坚定。

2.对既有价值进行“重估”,判断其价值的价值

阅读过程中,要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及主题意味,仅此是不够的,这样的解读是“半途而废”的。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对作者的说法与看法进行评判,评其是非对错、高下优劣。缺乏判断的价值理解只能造就盲信盲从的“糊涂虫”“应声虫”与“跟屁虫”。相反,我们要借助自我判断,从昏昏沉沉的“瞌睡虫”进化成王小波所说的“特立独行的猪”或帕斯卡尔所说的“会思想的芦苇”。

比如,在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们在解读“不管是慈爱的表扬还是严厉的批评都是爱的体现方式”这一“思想价值”时,我们还要追问:“‘母爱是不是都是温柔的、表扬的,而‘父爱都是严厉的、批评的?父亲和母亲是不是都要刚柔相济?……”

对于文本的“思想价值”,我们不能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否则就会患上“脑结石”与“心衰竭”。对于文本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建构正确健康的标准来衡量,看它们是否合情合理、哪些地方不合情理,只有用自己的眼光与大脑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我们才能拥有健全的“价值引导”方面的认识。

3.突破概念化的所谓的“价值引导”,探寻其更丰厚的价值内涵,发现其深刻性

我们的许多文本作所谓的“价值引导”基本上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浮皮潦草,概念性、象征性地进行着。阐释是一个逐渐深入地揭示文学作品内涵的意义的过程。“思想价值”的解读过程也是一种不断深入、不断深刻解开的过程。如果缺乏从表层到内层、从剥皮见肉、剔肉见骨到敲骨见髓的挖掘,我们的许多解读就会浮于表面,在抽象的概念化的“标签”上原地打转。

比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文,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罗丹做事情专心致志的品质。而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聋哑青年做事情时的专心致志。那么,是什么让他们专心致志呢?怎样才能达到专心致志呢?其更内在的精神大家在解读及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避而不谈或忽略不计。其实,罗丹之所以全神贯注是因为挚爱艺术,聋哑青年之所以专心致志是因为挚爱画鱼。因爱而痴,因痴而乐。“找到属于自己生命中的兴趣,听从心灵的呼唤,认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自己进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境界。”罗丹、画金鱼的青年怎么做到专心致志?心中只有目标,心无旁骛,不左顾右盼,不受人干扰。

“价值引导”解读要从“细节”“过程”入手,进行深度剖析,才能知之真、知之切、知之深。国学大师梁启超说得好:“善观者,观滴水而知大海,观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谓慧观。”

4.联系自己的生活及阅读体验来发掘更丰富的多元价值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文本的意蕴是丰富无穷的,重要的是靠我们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阅历、生命体验、情思感悟来晤对、交汇、碰撞、融合,在“人与文的对话,文与心的交流”中生发出多姿多彩的意义与价值。打开心门、脑门,就是打开文本的万千世界,就可能发现其中的千山万水、万紫千红。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读者的再创造的过程。文本的丰富性及读者的创造性决定了文本“价值引导”解读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当然这种多元性与丰富性要看文本本身的文体特征,一般来说,实用文文本“价值引导”的开放度较小,而文学文本“价值引导”的开放区间更为辽阔。

比如,在解读《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时,教参提供的基本寓意(价值引导)是:我们做事情应防微杜渐,莫讳疾忌医。那么,综观整篇寓言,我们要学习的“思想价值”是不是还有更多方面呢?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及阅读背景,我们可能得出更多寓意:如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些解读出来的“思想价值”对学生的生活及人生都是有启迪意义的。

这样的解读就是“活读”而不是“死读”。以阅读者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阅读背景、生命体验来观照文本世界,“以我观物,则物我皆着我之色彩”,对文本进行丰富多彩的解构。文本“价值引导”的解读不是独一无二的解,而是一题多解,甚至是无数解。多元解读应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再作“开枝散叶”“天女散花”式的自由阐释,同时,解读要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多元解读的价值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以仁爱的情怀与智慧的思想来解读,就会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2](英)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袁德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引导阅读体验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
语言概念化和时间图景的历史性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