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拓展延伸”的认识,把握学情有准度,解读文本有深度,跳出课文要适度,抓住拓展延伸的契機,语文课堂上“任性”地潇洒走一回。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堂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它建议语文教师教学时善于沟通课堂内外,适当拓展延伸,以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教学中巧借“拓展延伸”,课堂上“任性”地潇洒走了一回,受益匪浅。
一、 任性而不无备——把握学情有准度
【课堂追踪】
师: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见过“奴仆”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主人的下人就是奴仆。主人叫做什么就要去做什么。
生:古装片里的丫鬟、太监就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妈妈又生了个小宝宝,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带孩子一个做家务,他们好像奴仆一样。
师:保姆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瞧,“奴”字左边是个低着头侧身而站的女人,一幅很温顺的样子,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家人打骂过那两个保姆吗?(众笑)
生:这倒没有。我们对保姆还是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再来看“仆”,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羞辱他。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怕被人嘲笑、挖苦,很自卑。
师:光这样走来走去还不算,还要让你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
生:仆。
师:在古代是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
生:奴仆。
师:春秋时期的奴仆是罪人,他们要为主人做最繁琐、最卑贱的劳动,如同牲畜一般,连生死都由主人来决定。
【践行践思】
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的准确意思,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由于“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身边的“保姆”的概念与“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是模糊不准确的。教师充分拓展了“奴”和“仆”的字理文化,追本溯源,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课堂中看似“任性”的拓展延伸,其实都是“学情”的基础上有备而来。这种延伸与拓展源于文本,服务于文本,体现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为学生的理念。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或者对文本的内涵只是“浅尝”时,教师针对疑难困惑点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顿悟,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就成就了学生的“乐知”。教育家孔子是把握学情的高手,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就是通过对学情中的“愤悱”信息来捕捉学情,以实现启发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新的学情也会在这过程中不断出现。教师要及时捕捉,切中学情,顺学而导。捕捉的方法有察言观色、耐心倾听、巧妙引导、有效追问等。
二、 任性而不妄为——解读文本有深度
【案例追踪】
师: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还不算,文中说“白天,他亲自耕种”。
师:是的,《史记》中是这样说的——他亲自带领百姓劳作,鼓舞人民的斗志,一同恢复越国的经济;睡柴草、尝苦胆,刻意折磨自己,提醒不忘耻辱。回国后依旧过着奴仆样的生活,这是在励精图治,他还发展农业、练兵强国……
勾践这是在“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师:没错,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同学们,勾践为了报仇雪恨需要卧薪尝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你们觉得需不需“卧薪尝胆”了呢?
生:我觉得需要。中国足球到现在也没有冲出亚洲,我们中国人不应该卧薪尝胆吗?
生:我们班在写字比赛中还没有拿到一等奖,我们所有同学需要卧薪尝胆。
师:看得出你很有集体荣誉感。
生:我的默写成绩总是不太好,我也需要卧薪尝胆,提高成绩!
师:有志者事竟成!
生:我们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就要用卧薪尝胆的精神克服它。
【践行践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上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创造性地对课文内容加以质疑,拓展“卧薪尝胆”的深远意义,这样的拓展延伸看似很随意,却是有意而为之。既丰富了“卧薪尝胆”的内涵与外延,又拓展了成语的广度和深度;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语文素养;既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产生较大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有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的教学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教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念。”于是广大教师开始追求文本的多元解读,追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解读文本越有深度,拓展延伸越不露痕迹,是水到渠成的拓展且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最高境界上的文本拓展,这种“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拓展延伸无疑是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的。endprint
三、 任性而不逾距——跳出课文要适度
【案例追踪】
师:勾践正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灭掉了吴国,同时吴国灭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能从文中找到吗?(出示第2自然段)
生: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
师:猜猜看,当时大臣们建议什么呢?
生:大王,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
生:不能答应勾践的求和,这是他的缓兵之计,千万别上当啊。
生:我建议“杀无赦!”
师:我在《史记》中曾读过,谋臣们中有一位,想必大家也听说过,就是伍子胥,反对的声音最为强烈,他这样建议吴王:“上天有意将越国赐给了吴国,切勿答应他!”
生:我知道最后伍子胥还被勾践赐死了呢。
师:是啊,吴王听信了谗言,这里面的故事说来话长,有兴趣的课后可以来问我,不过伍子胥临死之前曾说过:“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悬在吴国城东门上,以便看到越国的兵从那边进入!”
生:吴王太骄傲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这就是“骄兵必败”,直到最后被勾践打败才想起伍子胥的话追悔不及,最后只能拔刀自刎。
【践行践思】
“伍子胥”这处的拓展延伸来得似乎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并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更多的是“课堂生成”后的急中生智,虽然故事无限精彩,引人入胜,但都不是本文的重点,课外拓展只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要服从于课堂教学,脱离文本过度开发是不可取的,于是教师只是点到为止。
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当然,课堂上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日趋凸显,无休止的生成虽精彩迭起,但无价值的生成也造成耗时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待动态生成,要甄别优劣,不可逾距,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拓展延伸的契机,把握拓展延伸的火候,用好拓展延伸这根“魔棒”,成就精彩課堂。
参考文献:
[1]艾斌燕.别让语文拓展课堂的“增肥药”[J].教学参考,2006(3).
[2]江玲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J].希望月报,2007(5).
[3]黄宏珍.课文解读需要蓦然回首[J].七彩语文,2013(4).
[4]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J].江苏教育,2006(3).
[5]马爱丽.语文“课堂拓展”的追求方向[J].素质教育论坛,2008(9).
[6]聂昆山,王晓英.“无限小数有没有倒数”——谈教材的有效拓展[J].中小学教育,2011(9).
[7]苏守玉.生成应有效拓展要有度[J].小学教学研究,2008(5).
[8]郑丽佳.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M].江苏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钱怡,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怀德教育集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