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军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双创”升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热情持续高涨。2015-2017年,全省新设企业数分别达到22.9万户、30.8万户和38.6万户,新增企业数量年均增幅高达2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近600万户,按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平均每10人中就有1户市场主体,每30人中就有1家企业,人均市场主体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小微企业在保持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也呈现“高”的发展特征和态势:
创业创新呈现高层次、高端化趋势。当前,浙江创业阶段从生存型创业阶段已经进入到机会型创业阶段和创新型创业阶段。创业主体、创业形态、创业领域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创业主体从原来的以农民、城镇居民为主力的“草根创业”大军,逐步转变为以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创业“新四军”为代表的知识型科技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形态从原来的个体户、家庭作坊、乡镇企业、订单加工企业转变为现代化企业、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以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互联网+”等创业新形态和新模式。创业领域从原来的传统生产制造和消费品领域转变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为引领的新经济领域。2017年,全省新设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10.9万家,同比增长24.8%;信息经济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2.6万家,同比增长27.2%。
结构优化和转型提质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创业创新新趋势的出现,中小微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提质发展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和高端产业比重逐步增加。2017年,新设小微企业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19∶80,80%的新设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小微企业数量比由2016年末的2∶33∶65变为2∶31∶67,其中科学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数量比上年末增长26.5%。杭州、宁波等地在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新设小微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存量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加快推进。2013-2017年,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基本维持在4万家左右,但新增且仍在规上统计库的“小升规”企业达到16042家,即40%以上的规上企业已迭代更新。
企业“小型化”和“专精特新”发展趋势逐步显现。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产业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企业发展出现扁平化、去中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呈现“小型化”苗头态势。2012-2017年,浙江大型工业企业从601家增加到604家,仅仅增加了3家,工业中小企业从20.66万家增加到29.2万家,增加了近9万家。此外,规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82.6%增加到2017年的86.0%。近年来,浙江省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5号),引导企业注重在细分市场、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力争成为专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一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瘦身做小”,采用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和生产制造销售方式,在员工人数、厂房车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利润、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明显增长,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超过2万家,评价认定省级隐形冠军43家,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38家。
数字化柔性化协同化发展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强国的深入推进,广大中小微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很多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逐步兴起,尝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此外,很多中小微企业改变单一竞争思维,接受合作共赢,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协同服务,产业生态链和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取得新进展。比如,浙江义乌的饰品龙头企业新光集团,整合集聚饰品产业链上的配件商、生产商、成品商、电商、贸易商、设计师、科研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商等商家,通过打造“聚饰云”平台,并结合线下聚饰云产业园,带动整条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转型提升发展。截至2018年5月底,“聚饰云”线上平台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25000家,创意设计成果交易6000项以上,共享制造订单超过3000单,平台月成交额超过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