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相娟 殷庆坎
要以新动能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落实好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强化大平台和标志性项目引领作用、用好人才第一要素、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构建全方位“双创”生态系统六个方面的关键举措,加快推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2018年5月14日,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全省上下正形成加快培育新动能的一致共识和良好氛围。从经济运行实绩上看,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蓝图绘就,重在落实。下一步,浙江要以新动能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落实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键举措,加快推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行动计划将科技能力突破工程作为“六大工程”之首。长期来,浙江知名院所数量偏少,缺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更缺乏创新载体集聚形成的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这是浙江创新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而从周边城市实践来看,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以及已经开工的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使张江成为世界上大科学装置密度最高的地区;合肥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三个大科学装置建成,将推动合肥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深圳积极建设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各类平台,目前已经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超过1760家。2017年,深圳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比重达7.5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近一半,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9%。因此,浙江要抓住全球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分工格局重新布局的机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具体来看,杭州湾经济区拥有全省68%的经济总量、55%的人口、78%的发明专利申请量、7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的境内上市公司、75%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要聚力聚焦杭州湾经济区,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走廊,推进之江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大学、企业建设实验室、研究中心,打造综合性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在该区域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此外,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入结构,重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研发投入,真正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当前经济形势下,只有紧紧把握产业科技革命机遇,聚焦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才能在全球产业更替浪潮中居于制高点。数字经济代表全球产业经济新方向、新趋势,而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有标杆企业、有核心平台、有引领城市、有产业生态,必将成为全省新经济的突破点、制高点。下一步,要加快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物联网、区块链等系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等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为特征的浙江数字经济国际标杆、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中心。同时,积极布局发展生物经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柔性电子、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未来产业,进一步完善浙江新经济产业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全省各地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基础等条件不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会有所不同。各地只有因地制宜地坚持差异化发展,形成新动能特色板块,才能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具体来看,要在全省大都市区、大湾区等人口集中、资源承载力强的区域,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群,占领高端及未来产业制高点,成为全省新经济核心支撑。尤其是杭州市乃至杭州大湾区要成为全省新动能的领头羊。而在衢州、丽水等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要着力践行“两山”理论,加快建设大花园,使之成为以绿色低碳经济、新消费等为重要特征的新动能特色板块。
大平台能够更好地集聚要素、承载项目,对科技能力突破、新经济培育等具有引领带动作用。要聚焦湾区主战场,尤其是将杭州大湾区作为承载新动能的战略大平台,加大要素集聚力度、提升创新浓度,布局一批影响全局的高能级平台和标志性项目。包括重点发展杭州城西、宁波甬江、嘉兴G60科创走廊等科创大平台,重点在杭州湾经济区谋划一批“万亩千亿”级新经济产业大平台,以及整合提升现有集聚区、高新区、开发区等平台。
同时,要高度重视标志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核心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线图,对接行业标杆企业,招引重大项目,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研究“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加大对标志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用地指标、人才奖励、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全过程服务,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早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随着全省经济加快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动能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人才作为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全国各地实践来看,武汉市将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2017年留汉大学生人数突破30万人,创历史之最;天津“海河计划”、西安“人才新政”等无不凸显各地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此外,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推行股权期权、股权出售、股权奖励、无形资产入股、分红激励等5种激励方式,有力地冲击了以前“凭资历、靠年头”的分配观念,真正使人才与企业形成利益共担的共同体,最大程度释放了人才活力。
浙江要发挥人才作用、释放人才能量,一是下大力气留住本地人才,加快扭转自2011年起浙江毕业生流向省外就业比例连续6年上升的趋势,力争将更多大学生人才留在浙江参与创新创业;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巢”与“凤”双招双引,通过引进名院名校名所,培育本地人才,并为引进人才团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推广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经验,让能干事的人才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才有收益,形成人才发展良性机制。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有120家企业入围,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总量的65%以上,贡献了全省54%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经济的本底。当前国内深圳、武汉等城市均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中武汉市还提出新民营经济概念,致力于把武汉打造成为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浙江新动能行动计划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不仅不能冷落了民营企业,而且还要充分挖掘民营企业创新潜力,力争培养出一批新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领军型企业。
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一是为民营经济提供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行业门槛,建立负面清单产业准入制度,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更广泛领域,尽快抢占行业制高点;二是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升级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是大力培养一批“新浙商”群体,支持其进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
建设“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服务,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政策链”“资金链”“服务链”为本底、融合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的全方位“双创”生态系统,对浙江创新集群建设、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从国内“双创”生态建设上看,深圳在“政策链”“资金链”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政策链”方面,2017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加快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精准化、差别化和组合型的政策供给;“资金链”方面,设立了1000亿元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150亿元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5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等一批创新型发展基金,创投和私募的管理机构达到了4583个,管理基金规模超过了1.8万亿元,为“双创”提供了充足有效的资金保障。
对浙江而言,“政策链”方面,要向创新载体、大平台、新产业和标志性项目倾斜,完善扶持“正面清单”,同时建立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资金链”方面,一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更多地激发本地民营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创新载体、新经济建设中来;二是落实“凤凰行动”计划等金融服务政策,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服务链”方面,要贯彻“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重点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同时加快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并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搭建平台、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