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结合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8月上旬,我们赴余杭区百丈镇半山村开展蹲点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组织召开由区、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入户与退休乡镇干部、经济能人、外出务工者、困难户等开展深入交流,以期通过解剖一只“麻雀”,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鲜活素材和参考意见。
半山村位于余杭区最西北面,村域总面积13.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2.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1.6%;村内有毛竹林8.7平方公里,立竹300万余株,素有“中国毛竹第一村”之称。全村由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构成,总户数597户,常住人口2023人,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34060元。近年来,半山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大力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乡村公共事业,打造宜居乡村、人文乡村、共富乡村。半山村先后获得第三批省级森林人家、浙江省森林村庄、省级先进党组织、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绿色家庭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文化基地、省级卫生村、省级“五星级”民主法制村、市级“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市级生态村等几十项省、市、区、镇级荣誉。
靠山吃山,竹制品加工业是半山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半山村所在的百丈镇整体划入杭州市西部生态保护带,半山村又被区林水局定位为一类水源保护地,加上“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整治,多数竹制品企业关停或者迁移。半山村委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强村”发展思路,积极对接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发挥千年古刹釜托寺、“江南第一关”独松关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乡情寻梦线、禅修养生线、竹迹康体线、古道雄关线的建设,打造了釜托寺禅修综合养生区、古驿站精品酒店度假区、芽山民宿部落集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幸福养生、魅力半山”的品牌已经初步打响。
2017年,余杭区启动实施“六大西进”行动,努力补齐包括半山村在内的西部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2017年,全区新增8.87亿元用于“六大西进”建设,“三农”领域在西部五镇新增投入4.5亿元。半山村党支部班子团结干事,干群关系融洽,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源,推进公共事业建设。目前半山村主要村道路面硬化整齐,村居民房新颖干净,处处绿树翠竹环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半山村自古就有耕读传家、诗书传世的乡风乡俗,其俞氏宗祠挂有一联“传家数百年志在积德,子孙十几代心存忠厚”,既是俞氏家训,也是公认良俗。半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韵味浓厚,有鳌鱼灯、大礼堂、摩崖石刻、洪家官厅、俞家祠堂等。每逢元宵节前后,村里会组织舞灯队在村内各个自然村中舞鳌鱼灯,喜庆十足、热闹非凡,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在与村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开展问卷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调研组发现,虽然半山村在乡村建设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研中,我们深刻感觉到增收致富是半山村发展的现实之困,也是当前部分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乡村在产业转型发展上遇到的共同痛点。
半山村是林业大村,长期来主导产业是竹制品加工业,在鼎盛时期全村竹制品加工户有150多家,竹制品加工业产值占全村总产值90%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外。2008年,半山村经济总收入超过7亿元,村级可分配收入达78.5万元。当时半山村竹制品加工业也存在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有一定污染等问题。为顺应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和余杭区西部五镇强化生态功能定位大趋势,半山村积极主动推动竹制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但实际情况不如人意。到2017年,大多数竹制品企业基于环保安全要求已关停或搬迁,竹产业全国周期性下滑加上加工业萎缩引致毛竹市场行情低迷,村民源于毛竹开发利用的收入大幅减少,一些村民反映“村庄美了,但收入来源没了”,老年农民养老问题凸显。村自营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为1.5万元,维持村子日常运转的近80万元资金主要依靠区镇财政转移支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值得反思:一是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上,基层政府整治力度大,引导升级作为小。村民普遍反映,包括村委在内的基层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仍在生态环境、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按照相关环保安全标准严格执行,不达标就关停;对于推动现有产业升级和引导新产业发展却考虑不足,鲜少出台可操作的引导政策。
二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培育上,接力转换存在“断档”现象。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上,对平稳发展的“度”把握不好,没有对传统企业关停或搬迁进程与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培育成长进行统筹考虑,造成“青黄不接”的窘境,影响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
三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知易行难,人才、土地、资金短缺问题交织。半山村留守的大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村里大学毕业生回乡定居的极少。村委一班人的干劲是有的,但商业化经营的思路和视野还不够开阔,有心无力。村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捉襟见肘,村委先后引进有意向的旅游开发商前来接洽、踏勘,苦于无建设用地可用。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无力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这次蹲点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半山村广大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渴望,对克服当前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孜孜努力。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主要就半山村增收致富提出以下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四级乡村规划设计体系中,一定要遵循村庄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地域、民俗、发展水平、地方财力和农民关切,用科学管用的规划来指导乡村产业发展。调研中,当地发改局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余杭区正在积极谋划和建设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为载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半山村要积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发展。在半山村,首先要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充分挖掘资源环境优势,深入推动竹制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禅修养生、生态养老等功能,将生态保护、资源加工、效益增值有机统一起来,推动乡村经济全链条升级。
“钱从哪里来”,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好项目才能落地。要运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地处杭州都市区的区位优势,研究出台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半山村开发建设的配套措施,完善用地、减税等扶持政策,把丰厚的资源变为实体的资产,把实体的资产变为流动的资金,破除半山村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困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要在得人。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能人的培育。半山村曾经有100多家竹制品加工户,应该说不缺创业人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这批人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适应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有计划组织开展民宿、电商、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等专项培训,让这些人才重新找到施展才能的战场,培养发展多元经营主体,特别是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人文民宿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要借“浙商回归”的东风,加强政策性激励,引导青年创客、大学毕业的“半山人”回乡创业,为愿意留乡、返乡和下乡的人才提供要素资源、创业平台,鼓励他们留在半山、开发半山、建功半山。
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村支部对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完善村级恳谈、村务公开、村民票决等制度,以良好的治理水平助力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建设,注重提升村支部书记思想政治素质、致富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大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乡贤、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优秀大学生村官等党员中优选村委干部。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建设,注重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切实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努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