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2018-02-07 23:04:29潘建勇余鑫星
浙江经济 2018年1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

□潘建勇 余鑫星

发展总体情况及主要特点

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委〔2011〕76号)以来,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逐渐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平稳快速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3①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于2012年底建立统计体系,2013年开始统计。年的2744亿元,增至2017年的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高于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11.5%,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销售产值17386亿元,是2013年的1.14倍,五年年均增长10.9%。出口交货值2649亿元,同比增长14%。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6.5%,创历年来最高值,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7%。

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以来,企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均在较强景气区间,2017年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攀升至150.7,同比增长6.05%,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 143.4、152.1、159.7,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 140.8、154.1和162.7②景气指数在120-150为“较为景气”,150以上为“较强景气”。。产业发展前景积极向好,超过五成的企业家持乐观态度。

效益质量持续改善。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从2013年的904亿元增至2017年的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增速比规上工业高9个百分点,2013-2017年均增长14.6%,企业盈利能力较强,2017年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升至18.6%,较同期规上工业高3.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同比增加12.1%。2017年12月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9%,比规上工业低4.9个百分点,浙江战略性新兴企业盈利能力强且杠杆率较低,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推动浙江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科研经费支出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高度密集、创新异常活跃的产业领域。2017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482亿元,同比增长23.6%,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8%,助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7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60亿元,增幅达74.3%,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列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五位。

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新一代网络信息、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农业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68项,省级补助20.4亿元;争取国家科技计划12217项,获国家补助116.7亿元,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8项,其中浙江牵头的有54项,特等奖、一等奖7项,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模式创新成果丰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金融科技融合促进区块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智能投顾新金融业态快速发展。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也在催生大量新增长点。

(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成为抢占制高点的重要动能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17年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规模占全省比重达46%,主导地位明显,引领作用突出。2017年以来,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保持大幅上升态势,增速位列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四,高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水平,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和物联网产业增加值以21.5%的增速遥遥领先,并且连续18个月保持领先地位。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重点突破一批抢占制高点的产业前沿技术,实现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比如,集成电路领域,芯路通讯成功研发车用MCU芯片,填补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车用控制芯片领域的技术空白,从而打破了国外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垄断。新材料领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制出基于石墨烯空气阴极的铝空气电池发电系统,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高达510Wh/Kg(瓦时每千克)、容量20千瓦时、输出功率1000瓦,这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是一项重大突破。云计算领域,阿里云是全球第一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的平台;“飞天”是目前全球计算能力最强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阿里YunOS操作系统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移动端操作系统。航空航天领域,西子航空连续10年大投入,自主研发制造国产大飞机非气密性舱门等。高端装备领域,杭汽轮自主研发制造首台(套)大型空分装置汽轮机组,其工业汽轮机占据国内高端市场份额75%,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

(四)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亮点

各市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以杭州、宁波为龙头,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区域性科创大平台为核心,各类创新型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小镇为节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经济类特色小镇不断涌现,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17年7月,全省创建类特色小镇中新经济类小镇达33个,占41.8%。比如,杭州市全力打造国内信息经济高地。2017年,杭州市信息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剔重)3216亿元,增长21.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6%,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宁波市重点发力新材料、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专用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比如大成新材料是世界第四家、中国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的企业;舜宇集团在手机摄像模组领域占据国内市场第一位、全球前三位。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特色优势明显、集聚程度较高、产业链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电器、泵阀已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激光与光电成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好于总体经济状况,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不高,占GDP比重不足8%,占规上工业比重不足30%,且浙江多数企业仍呈现低小散特点,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二是自主创新水平仍有不足。浙江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部分产品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部分原材料或者生产设备等关键环节严重依赖进口,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高精尖专业性人才仍然稀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精英的依赖性比传统行业更强,而产业发展中招工难、技工荒、人才留不住等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上存在的差异,再加上工作力度、路径选择等因素,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2017年,杭州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79亿元,而丽水仅为32亿元,全省平均增幅11.1%,有6个市的增幅不到两位数,足见一斑。

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2013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委〔2011〕76号),推动省促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纷纷出台实施相关产业领域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如《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浙江省“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发展。2017年9月,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了《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浙政办发〔2017〕100 号),成为新时期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行动指南。

注重载体建设。推动杭州申报国家高端软件及应用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并于2015年成功获批,获得国家财政6250万元支持。推进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建设。加强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等建设。推进建设机电装备、新材料、纺织皮塑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杭州软件、信息、生物、动漫和宁波新材料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软件、集成电路、动漫基地,做大做强新材料等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高新园区提升发展,实现全省高新园区集聚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贡献6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的高技术服务收入。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宁波、温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浙江唯一的大科学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成立之江实验室,谋划和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创新平台能级进一步增强。

推进项目实施。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前沿产业领域,组织启动专题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全面对接国家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智能制造、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稳步推进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超过1.8亿元。加快推进波音737MAX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航天科技台州无人机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狠抓技术创新。2012年,浙江启动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专家指导组,落实省财政专项资金,编制试点实施方案,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分批分步推进电动汽车、船舶产业、氟硅新材料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现代医药产业、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物流装备、环保装备、农用机械装备等技术创新试点,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7年以来,省政府又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设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专项激励资金,支持各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从省级部门层面考虑,可由省级一个部门牵头负责一个或几个产业领域,其他部门配合。比如智能电动汽车、现代物流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等产业,由省发改委牵头,科技、经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智能纺织装备、船舶装备、智能制药装备、分布式光伏装备、智慧城市大型操作系统、云工程与云服务、工业信息工程公司、装备电子、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产业,由省经信委牵头,发改、科技、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氟硅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医疗装备、智能泵阀管网装备、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由省科技厅牵头,发改、经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省级牵头部门建立全程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题协调会议,进行“店小二”式跟踪服务。从省市县三级,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实行政策聚焦、上下联动,凝聚整体合力。比如,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的,省财政安排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并每年安排一个省级攻关课题,补助150万元,所在地市或县(市、区)同比例配套,企业自身投入不低于政府补助总额。这样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了政府机关的运行模式,促成了部门与部门、上级行政机关与下级行政机关的务实合作,提升了服务效率。

强化要素保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取消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发展创投,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载体,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大财政支持,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统筹使用、突出重点、协同集成的原则,集中财力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和推广应用。目前,共有财政专项资金5.4亿元,重点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云工程与云服务产业、工业设计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等。探索实行“创新服务券”等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统计、监测、分析、评价等工作制度,加强简报工作和媒体宣传。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 17:22:31
防晒装备折起来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河北地质(2017年1期)2017-07-18 11:08:09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6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0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