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福
化纤产业是浙江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纺织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和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浙江省化纤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量规模稳居全国首位,但也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突出“六化”促进浙江化纤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量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17年全省化纤产量2055.7万吨,占全国化纤产量的42%,高于第二位江苏省12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近两年占比有所下降。其中,涤纶产量约2000万吨,占全国涤纶超过50%。全省化纤产业营业收入约2500亿元,占全省工业营业收入3.7%左右,占全国化纤产业营业收入的31.6%。
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2017年全国化纤产量前10名中,浙江企业有5家,其中桐昆、新凤鸣、恒逸、双兔、荣盛分别居第一位、第二位、第四位、第七位、第八位。浙江省化纤产业已有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海利得、尤夫、华峰、华鼎等8家上市企业。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6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化纤企业有5家,化纤产能达20万吨/年及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达到35家,合计产能占全产业50%以上。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情况越来越多,如恒逸相继收购龙腾化纤、浙江红剑、明辉化纤、远东化纤等企业,荣盛收购赐富化纤等。
具有突出的产业链优势。浙江省化纤产业链较为完整,上游化纤原料以及下游纺织服装产业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浙江省内PTA产能1400万吨,浙江企业在省外投资建设PTA产能800万吨,合计产能约2000万吨,占全国比重约40%。浙江省内PX产能265万吨,占全国比重约20%。随着浙江石化、恒逸文莱石化、新凤鸣PTA等一批项目在建,化纤原料产能供给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下游纺织产业较为发达,浙江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20%,居全国第二位。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约占全国比重25%,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浙江省化纤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产能和企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浙江省化纤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常规纤维产能扩张为主,常规化、同质化产品过度发展问题突出。企业效益两级分化加剧,上市公司及一些重视纤维差别化功能化开发的企业抗风险和盈利能力较强,新增项目投资、兼并重组意愿仍较为强劲;部分能耗大、产品品质差、竞争力弱的产能将被淘汰,特别是早期的切片纺和单线产能较小的熔体直纺产能,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很难改变。赐富集团、龙腾化纤、浙江红剑、远东化纤等一批化纤企业因各种原因相继倒闭破产。
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16年浙江省化纤产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23%,并且也主要集中在先进设备引进方面,在纤维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投入不足,高新技术纤维产量不高,差别化率和附加值不高,在纤维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并且与江苏省也存在一定差距,如江苏省化纤产能占全国比重低于浙江省12个百分点,但是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却高于浙江省5个百分点,反映了江苏省平均单位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浙江省。如江苏盛虹集团化纤差别化率已达85%以上,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
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化纤产业上游为石油化工类产品,下游为纱线、面料等纺织类产品,分属周期性产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对化纤企业经营业绩影响明显。同时,化纤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趋势将长期存在,将进一步压缩化纤企业利润空间。此外,化纤产业能耗较大、污染物排放较大,未来浙江省化纤产业发展将面临日益突出的能源、环境容量以及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
突出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高能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桐昆、新凤鸣、恒逸、荣盛、海利得、华峰等龙头企业加大产品和工艺技术研发创新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投入,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与中科院、中纺院、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国际化纤领域科研机构、企业、人才团队合作,加快研发推广应用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技术,大容量柔性制造技术,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以及高性能纤维重点关键生产技术,尽快弥补浙江化纤产业技术创新短板,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突出产品差异化,提高中高端化纤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推进化纤产业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立足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加快抗静电、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防臭、免染环保等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生产,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产品差别化率和附加值,也为浙江纺织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原料保障。立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材料需求,加快推进碳纤维、芳纶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可再生生物质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及产业化,大幅提升高新技术纤维在浙江化纤产业中的比重,同时促进浙江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突出制造智能化,实施“机器人+”和“互联网+”行动。利用国家和浙江省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机器人+”行动,大规模开展自动化包装设备、自动化输送设备、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化装备应用,结合新项目和新工厂建设一批产业机器换人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带动全省化纤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实施“互联网+”行动,开展大数据应用,实现从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质量管控到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应用,推进纤维生产制造与终端客户无缝信息对接,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产品。
突出生产绿色化,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发高值化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推广和发展非重金属绿色催化剂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等绿色制造技术,提高化纤产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与此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突出产业链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依托浙江石化、恒逸文莱石化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化、化纤及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凤凰行动”计划,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打造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化纤企业金融风险控制,防范“倒闭一家打击一批”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突出合作国际化,前瞻性谋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纤产能合作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产能合作区,积极获取重要原材料资源,努力缓解化纤原料紧缺问题;结合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新趋势,依托东南亚市场布局化纤及下游产能合作区,抓住新兴客源市场,继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