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福 闫 艳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并且把它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首要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提升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而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表明党对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往,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使得网络空间领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为了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提升党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2]为了守好这一前沿阵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党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显得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们在发展、民生、党的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准确并且充分的论述。针对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3]确实如此,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不是风平浪静,斗争依然复杂多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网络空间领域,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试图攻破我国的意识形态防线,阻碍我国发展和社会进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不断滋长和蔓延,腐蚀了人们的思想,等等。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将更加频繁,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将会是长期的,网络空间将是这场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只有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确保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党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而放弃意识形态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纷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强化全体人民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十分重要。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良社会思潮在社会上蠢蠢欲动,网络空间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党如果丧失了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力,那么,网络空间将变成敌对势力的阵地,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将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畅通无阻,那时,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党的执政地位也会因此受到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4]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权稳定的高度论证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无论何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都十分重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握一刻也不能放松。只有坚守网络阵地,不断提升党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代表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的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等在现代社会沉渣泛起。”[5]这些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领域大肆传播,影响着众多网民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
1.瓦解网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例,作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断地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和蔓延。这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歪曲解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歪曲新中国的历史,进而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
第一,利用党在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否定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否定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历史贡献,甚至否定党在改革开放40年的执政活动。
第二,通过抹黑党的伟大领袖、革命英雄及优秀党员来诋毁中国历史。网上曾一度流传“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黄继光不可能堵住抢眼”等虚假信息,这貌似是以“科学”的面目而来,实则是从英雄人物入手,诋毁中国的革命史。
第三,以多种方式“重塑”党的面貌,贬低党的形象。以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论证“党欺骗人民群众”,以“利益交换”“权力斗争”来曲解党的重大决策的产生。这些做法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旨在否定党的领导的历史合法性,瓦解人民对党的信任,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小觑。
2.弱化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在新时代,我国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一些人产生了思想困惑。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正好迎合了人们迷茫的心理,不断动摇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以民粹主义思潮为例,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它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它就像幽灵一样,在网络空间之中徘徊和游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在网络空间之中。“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网络空间中谣言四起,“爆炸企业负责人是副市长之子”“城管抢志愿者的东西”等字眼层出不穷,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情景得以被虚拟地建构起来,激发了公众的气愤、悲伤、无奈等情绪,恶化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一次次泛,滥激化了社会矛盾,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6]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领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妄图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抢占这一阵地,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散布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向我国广大网民灌输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妄图实现他们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
1.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宣传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主权国家之所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争夺,目的就是掌握信息的控制权。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及其所掌握的高科技手段,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并由此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他们利用网络信息的控制优势,“对与自己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侵略,进行文化扩张,实施文化渗透。”[7]
西方媒体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文化渗透,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文化、各种价值观念,他们就会陷入迷茫之中,在心理上无所适从,稍有不慎,就会被不良信息所左右,致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和扭曲。
2.西方政治势力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有害信息,妄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一,诋毁马克思主义的信息。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已破产等信息。第二,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如政治煽动、恐怖主义等信息。第三,伤害民族尊严、挑动民族对立的信息。大肆散播“台独”“疆独”“藏独”等信息。
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各种网络传播与渗透形式,通过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等形式,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敏感化,妄图制造混乱、挑动分裂,这不仅挑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也对全球化时代警惕和应对西方的“信息霸权主义”和“电子殖民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信息和文化权力成为网络空间领域意识形态治理的关键要素。
在网络化时代,西方舆论的入侵以及社会负面舆论在网络的传播时有发生,这大大突破了政府机关的监管范围与技术能力层次,影响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稳定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主流舆论在网络空间中被边缘化。大部分网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植入,某些网站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顾在网络上传播吸引网民的信息,往往会忽视信息的内容,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门户网站、博客、论坛等平台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而主流新闻网站在人民当中的影响力较小,“甚至形成了越是与主流思想相违背的思想,越能获得广泛欢迎;越是与政府舆论导向不相同的舆论,越容易获得支持的不利局面。”[8]主流舆论在网络空间中被边缘化,给社会舆论的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挑战。
2.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在网络空间中开始失效。传统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政府和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掌控力,能够对信息的搜集、发布严格把关,从而可以有效阻止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能够随时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意味着在网络空间领域,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主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表信息、过滤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作为传统舆论“把关人”的地位受到削弱,对舆论的导向力和信息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3.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严重。在网络空间中,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各个角落,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而且增加了有关人员对信息筛选和监管的难度。其中影响较大的谣言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基于某种商业动机或者个人层面的情感发泄等原因,某些造谣者有意地将一些问题焦点化、扩大化,而多数情况下将小事变大事,甚至是空穴来风。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谣言会不攻自破,官方的及时辟谣也能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但网络谣言的传播会严重误导社会舆论,大量消耗宣传管理成本,往往使政府部门陷于被动。
第二,政治谣言的性质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众多的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不仅干扰了国内民众的政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严重影响着网民正常的心理活动,使网民的政治心理日益扭曲,这必然动摇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9]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维护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措施,提升党在网络空间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要正确引领社会思潮,进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第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引领社会思潮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利益问题,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夯实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基础。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全社会宣扬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发现之一,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唯物史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他不良社会思潮的有力回击。不良社会思潮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互相支援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在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虚无与排斥的过程中,无形中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又为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网络空间中不良社会思潮的含义、关系、盛行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综合施治不良社会思潮,从而使人们辨明是非、激浊扬清。
第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在网络空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鼓励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思潮。
3.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法制保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联网时代,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法制保障。
第一,要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从我国实际和网络发展现状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保证网络空间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第二,要严格执法,确保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为了增强监督监管的有效性,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行网络空间实名制。对那些在网络空间中恶意传播谣言、不良思想的行为要严厉查处,依法严格处理。对那些在网络空间中发布反动言论和诋毁国家形象的行为,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阵地建设。在网络空间领域,信息的传播是开放的、随意的、自由的,信息传播的这些特性,使得各种错误思想、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中疯狂传播。形势越是复杂,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对此,我们要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引导网民。
第一,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群众,在“接地气”上下功夫。网络阵地建设,一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着手,通过网络去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让网民学到又好又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二是要同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多多关注社会热点以及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准确把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并且根据网民的实际需求,及时做出反馈,教育网民和服务网民相结合,尽快解决网民的理论困惑和思想需求。
第二,凸显网络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网站的思想主旋律,采用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等多种形式,全面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二是要了解社会的热点以及网民的关注点,及时更新栏目,增强网站的时效性,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效果。
2.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信息化时代,要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威性,就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网络生活,重新建构网络叙事空间,从而开辟网络发展空间。
第一,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同时,要提高语言艺术和话语水平。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转换工作,深入浅出地明理叙事,让人民群众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此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大人民群众基础。
第二,要积极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重视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积极探索对接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第三,要有网络视野,积极借鉴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与惯用的网络语言接轨,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认可度。
3.组建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11]
第一,要注重培养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互联网技术本领的工作队伍,让他们掌握互联网法律法规,熟悉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承担好“把关人”的角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二,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守护,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把关,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供人才保障。
1.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要认真研究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规律,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对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进行创新性发展,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凝聚力和说服力。
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和方式。党报、党刊、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型,利用网络扩大其影响,既要利用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手段先进、形态多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2.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阵地。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全媒体”理念,在重点打造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的基础上,把一切具备传播功能的平台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当前,中国新媒体已经发展到了“微时代”,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应用”之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方式。
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精确掌握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动向。当舆论导向受到网络空间中错误思想的影响时,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到网站做客,及时辟谣,对其利害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公众答疑解惑,从而端正舆论导向。
3.引领网络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12]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中舆论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一,要唱响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旋律,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第二,强化网络舆论中的技术引导。要从信息发布这个源头抓起,杜绝各种不良信息,研制能够筛选、过滤各种不良信息的系统和软件,运用技术手段对所要发布的信息进行关键词检测,拒绝发布那些含有不良词汇的信息,以此弱化不良信息所造成的影响。对待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网站,要坚决抵制,依法屏蔽。
第三,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府应及时通过网络了解人民诉求,倾听民之呼声、关心民之疾苦、尊重民之意愿,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对话,在权威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寻求共识,取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引导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