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苇
《美术课程标准》一书是引领美术教师教学的导向,新课标中将美术教育分为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最后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因为培养学生的性情、品质才是教育的最终、最重要的目的。在开展低年级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通过美术教育,我的学生们可以从我这里获得什么,如何授之以渔?我可以教给他们哪些获益的东西?
一、学会尊重
尊重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来自他人的认可让孩子们受益终生。相反,他人的嘲笑也可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不可估量的打击。有一次上课时,一个学生指着另一个学生的作业在那里大笑:哈哈!快看他画的彩虹,哈哈!笑死我了。我觉得情况不对,急忙赶过去,一看,原来那位小朋友画的彩虹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不是生活中的那样一圈接着一圈的,他把拱形的彩虹用竖线平分成七块儿,再涂上七种颜色。这个画当然和现实生活中的彩虹有很大区别。我的第一反应是,好棒的想象力。但是看他的样子,他似乎觉得自己画的不对,此时的他又委屈又脸红。这时,我下意识地觉得,是我挺身而出的时候了。孩子在创作一幅作品时最需要鼓励与维护。如果在这时,我选择沉默或者无动于衷,那么一个孩子的创造性就很有可能被扼杀了。由于画得与众不同,一些孩子难免会觉得他画的有异于常态。而这个学生下一次创作时往往会因为顾忌同学的嘲笑而放弃创作。想到这些,我拿起他的画,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肯定了他的创造性,着重表扬了他的想象力,让他觉得很开心、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想法是很有创造性的。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批评其他同学。我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很认真地告诫他们,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随意嘲笑别人的作品。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独特的,所以你们创作的作品在老师的眼中都是最好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学会接受
每一位学生性格各有不同。上天在赋予每个新生命的同时都赋予了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及品行。在评价的环节,有些学生个性张扬,有的学生性情温顺内敛。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而言,可能用正常的鼓励、褒贬语言,他都能够欣然接受,但是一些对自己要求高、性格内向的小女生,可能她听到一句似乎老师在说她的画有待改进的话,她就会很难过甚至哭了,这就是性格上的差异。对一些内心相对脆弱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在评价时要格外注意,除了可以用表扬鼓励的方式,还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她自己发现问题。往往在给这些学生评价之后我还會多说一些,希望她们能知道老师的评价是为了让她们更好,让她们知道还要学会接受别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内心还要坚强一些。这样既能保护她的兴趣,又能呵护她的内心,而且能让她们自发地认识到哪些地方还有可待改进,哪些是自己擅长的。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老师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鼓舞他们,在教育他们的同时保护他们的性情。因为不同,所以精彩;因为接受,才能更好。不同的孩子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所表现出的方法是大大不同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们,要采取不同的引导。
三、学会合作
合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尽管社会存在残酷的竞争和压力,我面前的这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终有一天要去面对。但是,我要教给他们合作不是为了以后去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而是单纯的合作。让他们自己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明白,我们需要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所具备的天赋大大不同,他们必须明白相互合作,才能互惠互利。
在上《穿串连》这课时,作品展示一开始,我是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做手链,有的做项链,有的是头饰。我看着讲台下活泼乱跳的孩子们,灵机一动,让几位小女生站在讲台上作为大家的小模特,将每个人做的串链都装饰在她们的手腕上、挂在脖子上、别在头发上。这样手链、项链、发饰都聚在一起,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和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共同装点着小模特,让小模特变得更漂亮了。戴着项链、手链、发饰的小朋友总比只展示一样作品的小朋友打扮得更为精致,他们自己体会到,合作才能展示出它们最美的样子。
正如上课时我喜欢让他们自由组合,当需要合作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自己想搭档的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作品。同学们性格炅异,各有所长,通过这样的挑选可以实现他们之间的互补。有些学生大方有爱,其他同学需要帮助时,把自己的东西大方地借给别人使用;有些学生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比较强,能够制作出让人觉得精致细腻的作品;有的学生奇思妙想,看待事物总会有独特新颖的视角,总会有让人惊喜赞叹的想法……慢慢地,他们自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小光芒,当这些小光芒聚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散发出耀眼的星光。
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使命与责任,而他们的呵护对象就是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的身上充满着希望,我们就是这些希望的守护者和引导者。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美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家长把孩子们交到我们的手中,我们理应小心呵护,竭尽所能,在他们的身边笔直挺立,照亮孩子们前进的方向,温暖他们的心灵。
美术教育只是个开端,真正的教育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后,对学生的品性教育。
学子·上半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