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伟
【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方法:研究范围限定在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研究样本需求量为83例,采用随机盲选法将8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作为对比依据。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观察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CSS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证明微创颅内清除术是一种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 微创颅内清除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1-0041-02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疾病[1]。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其发病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占据比例超过50%以上[2-3]。该疾病治疗方法通常选择外科手术干预[4]。本次研究着重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颅内清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为了提高研究可信度,将笔者所在医院83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自笔者所在医院83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有患者均参照文献[5]《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疾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并经过临床CT诊断确诊。研究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将83例患者采用随机盲选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1~70岁,平均(61.2±3.2)岁,出血量31~51 ml,平均(41.1±2.1)ml。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50~70岁,平均(62.1±3.1)岁,出血量32~49 ml,平均(42.1±1.1)ml。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首先患者手术麻醉方式选择全麻,选取翼点入路,经患者额叶侧分离外侧裂,在这一操作的过程中,需要由浅至深慢慢进入,将患者侧裂池脑脊液适量放出,分离至岛叶后借助自动牵開器牵开,将患者岛叶暴露。对于患者的静脉出血处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在患者大脑中动脉分支间无血管区域进行脑针穿刺,确定患者血肿部位后,将岛叶皮质切开,切口控制在0.5~1.0 cm,采用吸引器慢慢将患者血肿吸出,在血肿清除完成后,采用双极电凝镊电凝活动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将患者脑膜缝合、颅骨固定,采用常规方式关颅。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手术麻醉方式采用局部麻醉,采用CT进行定位,找出患者血肿最大层面,避开患者脑部翼点、外侧裂、中央沟功能区等重要结构,将距离患者头皮最近处的血肿处作为穿刺点,在CT视野下确定头皮与血肿中心的距离,确定进针深度。采用Y型穿刺针快速钻颅,当进针到患者颅骨与硬脑膜内后将针慢慢植入患者血肿边缘,将针芯拔出,接上引流管,将患者血肿慢慢吸出。将液态血肿吸出后,余下的血肿可以采用等量置换冲洗尿激酶引流液进行溶解排出。手术完成后采用CT进行观察血肿清除状况,决定是否使用尿激酶。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参照文献[6]《脑血管学术会关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标准》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2)治疗效果。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病残等级为0;显著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89%,病残等级为3级以下;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死亡[7]。(3)观察术后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癫痫发作等并发症发生率 [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术前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集中在老年群体[9],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显著上升[10],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占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50%以上,其治疗方法也作为医学研究的重点所在。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等[11]。对于血肿量较大的患者,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干预,治疗主要目的为清除患者颅内血肿,以达到降低患者颅内血压的目的[12]。在本次研究当中,对83例患者分别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颅内清除术,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安全性。endprint
在本次研究当中,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75±3.18)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07±2.89)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在治疗6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发现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82±1.27)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0±2.38)分,两组患者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发现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4±1.23)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35±2.47)分,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治疗完成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痊愈例数为30例、显著缓解4例、缓解5例、无效2例、恶化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患者痊愈例数为15例、显著缓解5例、缓解10例、无效10例、恶化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异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1例、颅内感染0例、肺部感染1例、癫痫发作1例,总发生率为7.3%;对照组患者术后出血5例、颅内感染3例、肺部感染5例、癫痫发作1例,总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CSS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证明微创颅内清除术是一种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子良,陈学群,宗夏曦,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与内科治疗疗效对比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3):362-363.
[2]孙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治疗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57-58.
[3]陈学群,张子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56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47-4449.
[4]孙旭,杨东波,蒋传路,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2):164-167,170.
[5]董灵军.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603-3605.
[6]彭欽民,刘聪.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29(32):94-95.
[7]李玉卿.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抢救高血压基底节大量出血有或无脑疝的对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39-40.
[8]潘峰,徐增良,邓翠艳,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常规保守方案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3):61-62.
[9]周晓洁,张永梅,张萍,等.锥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52-853.
[10]江健,程毛峰,彭经建,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33):209-210.
[11]刘纯星,张桃英.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5,34(8):1582.
[12]岳胜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饮食保健,2016,3(19):1-2.
(收稿日期:2017-0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