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不足,以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上,都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本文对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浅谈,纯属笔者浅薄短见,不足难免,还望海涵。
关键词:微课;初中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如同“水银泻地”一般,无孔不入地流入到了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然来临。信息技术学科伴随而生,开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在了各阶段学校,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各方面都显得还不成熟,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如履薄冰,学生学起来自然也就更吃力了。在这种情况下,微课应时而生,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使用方便等诸多优势,深受中学广大师生的欢迎。迄今为止,微课已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占据了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
一、 微课让分层教学成为可能
花开万朵,各有千秋,人有千面,各有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的屋檐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论是在记忆能力,还是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的参差错落。而且全班有数十位同学,教师没有分身之术,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八面玲珑,致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调,自信心受挫,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成绩一滑再滑。但是微课的出现,恰恰能够弥补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一不足。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独特优势,按照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使微课资源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如此,学生就可以从个人的学习情况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借助微课进行自由学习,及时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能促进每一位后进生的发展,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
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学“用电子表格处理问卷调查”这一课知识时,因为它的教学难度较大,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难度的掌握存在着巨大差异,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辅助教学。针对学生水平的差异,分成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不同难度的微课教学内容,以此为学生提供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微课,让分层教学模式真正地成为可能。
二、 转变教师角色,开展自主学习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简单化、直观化和趣味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以挽救其学业成绩。
举个例子来说,在教学“用图表直观表达数据”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就特意制作了几个微视频(其中包括折线图、条形图、散点图、柱形图、饼图等等),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声音解说,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而且视频播放具有可调性和重复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对于那些平时学习能力差,又羞于开口提问的学生,能够通过反复播放视频,或者快进快退、快放慢放等方式,直到解决问题,彻底掌握知识为止,真正做到“哪里不懂点哪里”。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学困生因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调而自信心受挫,进而丧失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信心及热情。
三、 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微课教学的重视
作为一种集各种优势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微课以一种无可阻挡的趋势,融入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给教师高效教学和学生愉快学习带来了诸多帮助,但由于很多教师受日常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微课始终抱着一种抵制的态度,在情感上,更不愿意花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提高自己利用微課辅助教学的能力,微课教学意识淡漠,成为他(她)们运用微课辅助教学的一大绊脚石。有鉴于此,身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来适应未来日新月异的教学新形式。要深刻地意识到,利用微课教学不仅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更是现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令其学习更加轻松高效。不过,微课在国内教学实践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前景无限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艰难险阻,但是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一起负芒披苇,一起过礁越险,相信在微课这条路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之路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郑瑞瑞.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4(12):259-259.
[2]李娜.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6(1):53-53.
[3]陶凤.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4(3).
作者简介:
伍世凡,广东省恩平市,广东省恩平市恩城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