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本文就案例“认识时、分”,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大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大问题有效产生,让深度对话有效深入,让小老师有效讲解,让自主探究有效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为了更好地实施“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我追随黄爱华老师多时,学习“大问题”教学。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由几个大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呈“板块”结构,层层深入。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大问题统领,开展自主探究,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小老师作用强大。通过观摩学习的一些课例,发现,信息技术在其中可以起到相当强大的辅助作用。接下来本人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以“认识时、分”为案例作初步的探讨。
一、 激发兴趣与情感,让大问题有效产生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还记得“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吗?
生:记得!
师:让我们再重温一下那激动的时刻吧。
(课件播放“神舟九号”发射升空视频)
师:即使是看录像回放,你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是啊,“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的成功发射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视频里有一个钟面,它记录了发射的那一时刻。请大家拿出手上的练习纸,在这张钟面图里把刚刚的那个钟面的情况补充完整。
生:能不能再让我们看看?刚才只顾激动,没看清楚。
师:好吧,再让大家观察30秒。(30秒后钟面消失,生自行补充)
师:同学们画得非常用心,画好了?小组交流分享一下。(此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从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这些方面进行讨论,也就引发了本课的第一个大问题:怎么画?有什么发现?)
“大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思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但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刻板的问题感觉数学内容过于严肃、枯燥,导致学习起来平淡无味,不利于问题的提出。但如果能像这样,适度运用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就可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思考及讨论,顺理成章地就会主动思考本课的大问题:怎么画?有什么发现?完全无需老师提出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们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让孩子在家就完成这一片段的学习,在课前就思考大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把所画的钟面用手机拍下来,通过微信或邮箱发送给老师,老师就能及时在课前收到学生的作业,收集有用的资源,课堂上开展讨论汇报,如此,课堂教学就更高效了。
二、 增强直观感,让深度对话有效深入
片段二:
师: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正确的画面。
(课件出示之前的钟面图)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每个大格里果然有5个小格。
生:我们发现,钟面上还有60个小格。
生:我发现,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也是有顺序的。
师:怎么会有顺序啊?
生:大格是按1,2,3,4…这样的顺序排到第12格,我们也可以把小格理解为第1小格、第2小格、第3小格,这样数下去,正好就是60个小格了。
为了体现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然而,学生能很好地与老师进行对话,往往依赖于一些可视性的(例如书本、练习本、黑板板书等)资源,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因为紧张而不知道怎样说,或者忘记怎样说,甚至思维混乱而对不上话。这时,多媒体课件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可以看着课件上的钟面慢慢地与老师对话。通过课件上钟面分针一格一格地转动,老师引导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学生还主动地与老师对话“我发现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也是像大格一样是有顺序的!”“你们看大格是按1,2,3,4…这样的顺序一直排到第12格”……你看,学生都主动投入到课件隐藏的数学问题中去了,与老师的深入对话已经是水到渠成,不可停止了。
三、 抽象变形象,让小老师有效讲解
片段三:
(小组交流分针和时针的关系后)
师:说一说,你们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走。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而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圈,时针刚好从数字1走到2,也就是1大格。
1时=60分
师:你的发现真多,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验证,这一过程,学生重新结合课件再解释一次)
在“大问题”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教”的策略。然而,学生如何能把自己的想法讲清,让同学们都明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部分学生难以表达清晰难以听懂的知识,我们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即可得到探索知识的机会。或许有人认为,学生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也能起到这一作用啊。不错,学具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但如果学生做小老师上台,还用同样的教具,相信下面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一定都集中望小老师的教具,而可能还在把玩自己的学具。而这时。换了不同的视觉效果,相信,所有学生都會选择注意新的感官体验了。
四、 实现互动,让自主探究有效开展
片段四: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你叫我停”的游戏吧。
(多媒体出现游戏规则:1. 电脑上的时钟,由一名同学指挥,叫开始就走,叫停就停;2. 叫停后,请马上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生:开始……停!
生:2时多,2时10分!
生:我是这样想的,时针指着2就表示2时,分针指向2,表示走了2个5小格,也就是10分。(同学们掌声赞同)
师:继续!
生:开始……停!
生1:3时55分!
生2:4时55分!
生3:4时05分!
生4:时针还没指到4,是在3时和4时之间,快要走到4,还没有经过4!
生5:时针已经指到4了,肯定是4时多!
……
师:到底是3时55分、4时05分还是4时55分?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大问题”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个课件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每一次叫停,就自然产生了一道学生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挑战性强,学生半点不觉得被动,打破了常规的老师出题考学生的局面。当意见出现分歧时,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交流,避免了讨论流于形式的常见的问题。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还有很多,在这一课例中还没能尽数体现。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还要深入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东.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3):24-27.
[2]仲秋月.“未来教室”: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时空——以《认识时、分》一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61-63.
作者简介:
文洁云,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