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跃的思维是增强课堂效果的关键,而精彩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就应以简洁精炼且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本文深刻分析了导入的重要性,设计导入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导入方式。
关键词:课堂导入;重要性;有效方式
一、 重要性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住他们。每节课初始,教师以合适的方式,简洁的语言,迅速准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的进入学习的主体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多次观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结合科学课的课程特点,针对科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应遵循的原则及行之有效的一些导入方式展开叙述。
二、 导入原则
1. 针对性
课堂导入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形式。同时,课堂导入应直扣课堂主体,通过导入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初步了解本课内容。
2.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才会积极的投入,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趣味性就显得更为重要。有趣的课堂给学生如沐春风的享受之感,乐在其中,在乐中学。
3. 时间合理性
课堂导入应简短精炼,时间合理,在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快速的进入教学主体。冗长的导入不仅占用了教学主体内容的时间,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 有效的导入方式
1. 魔术导入,增加神秘效果
人们对于神奇的魔术都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更不用说是小学生了,科学课以魔术导入可以迅速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谁能被它吸引》一课时,笔者用半个乒乓球,轻质黏土和铁粉混合做成了两个不倒翁。上课时教师出示磁铁和两个不倒翁,用神秘的语气说:“这是一个魔法棒,我可以指挥这两个不倒翁动起来!”此时学生认得教师手中的磁铁,但在学生的概念中磁铁不会吸引塑料和黏土,学生的第一想法是里面藏了铁块,教师当场剖开一个,发现没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之后的教学打下了好的基础。
2. 视频导入,更直观
相较于语言的陈述、文字的描述,视频能更加直观的将内容呈现出来,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这样导入: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并提问:“你能把刚才视频里看到的描述一下吗?”此时学生很容易的说出了吃与被吃的关系。教师再问:“你还知道类似的例子吗?”接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等与食物链相关的谚语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3. 制作教具导入
结合课程内容的关键科学知识,制作直观的教学道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有位教师执教《简单电路》时出示了一个小风扇,风扇开启时会出现亮着的文字。这时提问学生想不想也拥有一个这样的DIY小风扇,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就可以自己做小风扇。此时学生为了能亲自完成一件作品而迫切的想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制作方法。
又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骨骼》一课时,用橡皮泥捏了薄薄的兩个小人,在其中一个内部藏有一根牙签,将两个小人放下后,一个可以立着不倒,另一个直接倒下去。在学生的思考中教师拆开小人露出其中的牙签,并提问:“我们身体中有没有类似的构造?”自然而然的引到了人体的骨骼,并直观的展示了骨骼的支撑作用。
4. 生活经验导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因此,教师利用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科学无处不在,联系生活实际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执教《摆》一课时,有位教师直接问道:“秋千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前后摆动。”教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是这样运动的?”学生:“摆钟。”此时摆的组成,摆的运动方式都清楚的浮现在学生的脑海。
5. 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似的直接导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学生可以迅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直奔主题教学过程。如有位教师执教《不同的声音》时说道:“老师今天要跟大家来研究声音,先听两段声音,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高低不同、乐器不同、音量大小不同。”教师揭示所学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的声音。”
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还可以安定学生情绪,同时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主要内容。教学无定法,重在得法,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分析,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案例说明小学科学课程导入方法[J].学周刊,2015,2:121.
[2]李福荣.浅谈科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法[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124-125.
[3]卢毅.推开情境导入之门,收获科学课堂追求[J].科教文汇,2013,261:155-157.
作者简介:
吕雪,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