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推产业升级

2018-02-03 18:25陈加友
考试周刊 2017年89期
关键词:建议对策科技创新工匠精神

摘要:本文从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产业升级的角度,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及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对策。本文对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切实践行“工匠精神”,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建议对策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的热议和极力推崇,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是精致产品的质量之魂,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卓越的气质,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一项绚丽的文化瑰宝,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一名技术人员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今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号召全社会积极践行大国工匠精神。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 目前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 缺乏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产业人才队伍。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强调,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但是,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产业工人的认识仍存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产业工人在社会上享有的地位和待遇不高,甚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缺失价值认同。产业工人当中不乏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者,但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对于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生活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我们还没有做好完全接纳的准备。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前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让大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效机制还未形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工业水平再发达的国家,也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以此保证其完整的工业链体系。截至目前,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人左右,其中超过八成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中高技能人才仅占5%。有些地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尚未编制,产业人才的储备明显不足,不仅是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而且基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生产性服务人才匮乏,对于追求“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更是稀缺。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须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尤其缺乏借鉴西方科学所需的哲学思想、文化基因和教育环境,人才的培养方面往往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职业教育存在资源配置不足,专业课程改革缓慢、重课程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难等问题日益严峻。

(二) 缺乏以“工匠精神”的科技创新企业。企业要怎样培育“工匠精神”,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呢?立足地情求发展,真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跃升,摒弃浮躁、专注品质。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下,逐步形成了政企职责不分,长期抑制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造成短缺的经济市场环境和卖方市场双重格局,使企业生产出大量仿制或者伪劣商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许多传统企业仍在沿袭“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扩大企业新的产品滞销和库存量,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不合理,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投入较少,尤其在一些关键性技术领域原创性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足。受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影响,现行科技奖励评价体系不完善、评审程序过程不严谨、政策导向不正确、指标设计不科学,加之行政干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浮夸浮躁等现象日趋严重,政府在政策实施、市场准入、项目安排、科技奖励等创新方面,过于倾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使广大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受到压抑和打击。

(三) 缺乏引领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加快落实技术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标准化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化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在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管理体制下,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适用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国家强制性标准成为技术法律法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制约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二是技术标准研制原创性不足。受我国标准化备案制和审查制的影响,造成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员参与标准研制积极性不大,企业在“双采”工作(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技术标准中,许多企业仍存在使用“拆拼”国际标准的现象。严重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标准研制,而且缺乏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标准化研究,以及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工作。三是实施标准化战略长效机制未形成。在实施技术标准过程中,产业聚群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大,产业化结构不合理,通过技术标准整合推进中下游产业链协同产业化发展能力不足,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支持产业化分工的中下游企业和配套产品发展滞后。

二、 建议与对策

(一) 建议政府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开展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2. 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扶持力度。加快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暂行办法》《年度紧缺急需产业工人指导目录》等政策措施,完善职工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励产业工人广泛参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endprint

3. 有序推进产业工人培养使用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产业工人劳动合法权益,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鼓励企业根据结合自身创新发展需要引进紧缺急需技术型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完善人力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帮助企业解决了“技工荒”的难题。

4. 建立健全产业工人队伍服务保障体系。依托工会基层组织联合村级社区设立产业工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完善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和改善产业工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升产业工人的生活待遇,落实医疗保健、住房、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

5.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多元化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打通解决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互认的“立交桥”,鼓励职业教育更多开展跨专业领域、交叉学科、复合型等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二) 校企合作,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1. 充分发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深化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服务理念,帮助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 建立以企业家为创新主体的服务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切实引导企业家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让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3. 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质量监督。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快出台《企业产品质量追溯、赔偿和惩罚办法》,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4.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创新。全面深化企业供给侧改革,有序推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增加有效供给量,推动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加大企业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出台《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釆购暂行办法》《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釆购指南》等政策措施。比如,开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实行普惠性财政科技资金补贴制度,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税收减免、创新基金申请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5. 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由“申报制”改为“提名制”奖励评价机制,在政策实施、市场准入、项目安排、科技奖励等创新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全面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对成绩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科技人员给予重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健全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三) 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企业科技创新

1. 建立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加大企业“双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奖励力度,以推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的结合,进一步增强话语权。

2. 放开激活企业标准化研制工作。强化政府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逐步取消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制度。大力支持企业根据需要自主制定技术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实施企业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制定融入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等各类标准化研究。加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提供技术标准信息、设计、研发、共性技术转移、技术人才培养等服务,推动由中国优势、特色领域主导的技术标准国际化,打造“中国制造”的标准化品牌。

3.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标准化+产业协作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以实施标准化战略为纽带作用,推动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以技术标准整合推动中下游配套企业协作产业化分工、专业化、规模化共同发展模式。在实施技术标准过程中,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去除库存量,增强产品供给量,消除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真正地帮助企业解决了产能过剩,从而反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集成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制造业大国”呼唤工匠精神——读《匠人》有感[J].文化·驿站,2015.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铁永功.“工匠精神”与文字生产的前景[N].新华每日电讯,2014-5-30(16).

[4]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5]杨庆华.关于“工匠精神”的冷思考[J].江苏教育,2015(44).

[6]贺志刚.为什么这个时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EB/OL].2015-12-07.

[7]李金华.“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EB/OL].2016-06-01.

作者简介:

陈加友,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议对策科技创新工匠精神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