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2018-02-02 17:42徐刚
黑河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教学

徐刚

[摘要]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理解掌握了多少。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了解生情。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整理素材、讨论展示形式到最后的展示,不仅充分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更在研究和探讨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组合作;路径策略

追求“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学校和师生的共同追求。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在研究“有效教学”时,其落脚点还是要充分地研究“学情”,根据学情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载体,运用教学理念。笔者试从“学情”的视角,浅谈自己实践“有效教学”点滴思考。

一、追求有效教学的起点

学情的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阶段相比,他们的自学能力不断加强,归納能力有较大的进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他们渴望参与学习,但是,在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维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抽象概念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技术与资料准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课件制作;学生按兴趣分成小组。

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分析学情,并结合《高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如下布置:

1.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设计,结合图片和视频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从中渗透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2.通过创设文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图片、文字资源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和合作探究意识。

3.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性分组收集资料,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展示自我的精神和能力。

二、课堂导入——追求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课堂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为课堂教学整体的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在本节课中,笔者结合课程特点,在导入时选取了学生熟悉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徽标——海宝作为背景资料,并通过巧妙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如从这幅图片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大家知道第一届世博会是在哪里举办的吗?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事件渲染主题,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更能为有效教学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在前面铺设的基础上播放视频资料——《1851年英国世博会》,并提出问题:从视频中我们能得出是什么让维多利亚女王感到“荣光”的呢?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到1851年的英国世博会,教师通过镜头的切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现实到历史的“穿越”,并在“穿越”中走进历史现场,研究历史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教的课程”转到“学的课程”轨道上来。

三、历史概念的诠释——追求有效教学的基点

历史概念因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凝练性,因而相对抽象难懂,特别对于知识储备尚浅的高中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历史概念往往又是研究历史现象的关键点,因此,艺术地向学生诠释好重要的历史概念就成为追求有效教学的基点。历史概念的诠释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点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在启发和探究中渐入抽象历史概念的内涵。

本课最重要的历史概念就是“工业革命”,能否对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工业革命影响的深入理解。因此,让学生弄明白其内涵是本课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授课是直接由教师出示工业革命的含义,再由教师点出重点内容,这样学生只能“死记”结论,而不知道其缘由,自然也就难“深入”心中。在精心备课后,通过选取工业革命前后的两幅代表性图片,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性的印象,理解“革命”一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前后的主要变化有:生产手段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进而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革命,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四、立体整合教材——追求有效教学的增长点

“一节精彩的课堂总是伴随着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看似枯燥的问题时,找到学习的兴奋点,有兴趣地乐学”。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需要教师有对教材和教学资源立体整合的能力。

如对于“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部分,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简单展示一下,不做深入的处理。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对这些成就没有兴趣,也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要说利用成就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了。为回避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设计:

过渡:那么工业革命过程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呢?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介绍工业革命成就的视频)在观看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包括哪些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一部分不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往往是一带而过,认为记记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正是由于我们的忽视,加上知识的枯燥无味,学生记不住重要的发明,比如混淆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和主要的标志等,更无法理解这些发明之间内在的联系。然而,在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形象的视频介绍不仅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了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且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明家刻苦钻研、踏实求真的精神。

五、创设问题情境——追求有效教学的焦点endprint

有效教学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首先爆发的原因是一个大的学术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容易造成无话可说。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从小的切入口开始,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资本家,你想办一家工厂,需要哪些条件呢?归纳:一个前提:制度(政权、社会稳定);五个条件: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原料。这些条件是否完备,优劣状况,综合起来就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的英国是否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在阅读完之后,我通过出示18世纪与英国有关的重大事件的图片,帮助学生通过直观化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工业革命的条件。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新经历和再现。但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神入”歷史中,体会当时的历史真相,得出较真切的历史感——这样比教师一味灌输效果要好。

六、小组合作探究——追求有效教学的支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来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尤其对于高一的新授课,更要注意面向学生全体,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如“工业革命的影响”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鉴于此,我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课前我把这一部分分成了五个调查组:经济调查组、思想调查组、社会调查组、世界市场调查组、环境调查组。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再经过小组讨论采用什么形式来展示。

总之,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教学的主导应该是教师,教师要能及时地予以点评、归纳、总结和深入。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是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虽然道路很艰辛,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教中有方法,就一定离这样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张登波.把课堂还给学生 彰显生命活力——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探讨[J].教师,2014,(05).

[2]甘忠应,毕开秀.把握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础[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07).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有效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