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8-02-01 05:43何梦月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4期
关键词:白介素中耳中耳炎

何梦月

213000江苏省常州第三人民医院

现阶段,临床上还不明确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大部分学者认可中耳炎学说和感染学说。中耳负压学说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患者咽鼓功能发育不良,中耳清洁功能障碍,中耳黏膜气体出现乳突气化不良现象等,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中耳负压状态,造成黏膜水肿和积液,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1]。现阶段,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当中能够检测出免疫复合物和特异性抗体,还会产生补体系统,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病理过程当中可能存在免疫介导。由于近些年学者已经逐渐深入了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多进展,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免疫反应

中耳积液当中存在较多高水平免疫成分,主要表现在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因此近些年医学界已经比较接受中耳属于独立免疫防御系统。有学者发现,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中,细胞因子、血浆、NO及IgE表达增强,细胞因子参与炎性反应,能够对局部免疫反应起到调节作用,全面促进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转归。

肿瘤坏死因子-α:该免疫反应主要在免疫答应和机体炎性反应当中充当调节作用,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在炎性白细胞,利用诱导细胞膜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对白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起到促进作用,提升白细胞向炎症局部渗出,促进巨噬细胞释放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损伤组织结构。

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理论能够看出,其在研究肿瘤坏死和分泌性中耳炎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主要表现在IgA显著下降,TNF-α显著增高,IgM和IgM无变化,因此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在发病期间免疫机制能够起到显著作用[2]。还有某些学者认为TNF-α主要是利用上调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这样能够黏附和集聚炎性细胞,推断以上两者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当中起到显著作用。

白介素:白介素-1是一种分泌体液递质-细胞因子,在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当中具有显著作用,其能够对B细胞和T细胞增生起到刺激作用。白介素-1,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6和干扰素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刺激因子,显著激活白细胞,全面促进黏附,参与急慢性炎性反应病理过程。利用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能加强氨基酸代谢,加强消耗局部氨基酸,加重炎症。

在CK网络当中能促使白介素-6发挥多种效应,促进T细胞和B细胞分化和增殖,使成熟B细胞分泌抗体。白介素-8的生物学活性表现主要是因为白细胞趋化因子,起到激活作用,能够对中性粒细胞钙动员。改变形态,促进脱颗粒,释放溶酶体酶和表达黏附因子等[3]。除此之外还能够对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起到趋化作用,使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和组胺,使其能够有效作用于炎症损伤。

按照近些年的研究能够看出,在分泌性中耳炎耳浆液当中形成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8、白介素-6和白介素-1,以上细胞因子都出现在早期中耳积液当中,在患者发病早期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促进生成浆液性中耳炎,还能够促进产生白介素-8和白介素-1。白介素-8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会损伤中耳黏膜,并且引发慢性病变。

按照试验提示能够看出,白介素-1与活化调节趋化因子和内毒素之间相关性比较高,并且在积液中高表达,提示其在延迟鼓室持续性炎症反应中有显著作用。内毒素利用激活炎性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发局部炎性反应[4]。按照最新研究能够看出,细胞膜上存在Toll样受体4能够在内毒素信号当中传递跨过膜,并且利用核转录因子,促进白介素-1和其余细胞因子转录,之后释放出的白介素-1及其受体结合。所以在中耳积液当中形成内毒素级联反应,并且形成正反馈环。

微生物感染

有研究结果显示,中耳积液当中有72.8%的患者检测出上呼吸道病毒抗原,有3.41%的患者同时检测出多种病毒抗原,并且在发病之前与抗原阳性率和感冒情况逐渐存在显著关联性,因此判断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存在多种病毒感染可能性,并且其发病机制密切关联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国外学者在其研究文献当中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当中存在RNA病毒,并且在中耳积液当中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检出率38.7%,白介素8信使RNA检出率20.9%,在对以上患者实施活体组织检查后结果显示无阳性反应,因此判断患者属于病毒感染。但是其他学者却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与病毒感染之间无显著关联性,其在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积液实施病毒分离培养,PCB分析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按照研究结果显示,在35例患者中耳积液腺病毒呈阳性只有1例患者,呼吸道合细胞体病毒和免疫荧光法以及病毒培养等均显示为阴性。

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对碳水化合物和核酸蛋白质会产生破坏作用。由于氧自由基生理功能具有特殊性,并且参与胶原蛋白,凝血酶原和前列腺素合成。NO氧自由基毒性比较大,并且与其他氧自由基发生反应,还可以作用于含血红素酶、铁硫蛋白以及过度金属[5]。但是NO氧自由基所造成的损伤不仅仅局限于起始部位,由于其能够穿过生物膜,与氧离子发生反应产生超氧亚硝酸盐,氧离子能够分化为二氧化碳和氢氧根离子,具有较强的毒性。

我国学者在检测小白鼠分泌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中耳积液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一氧化氮合酶和氧自由基,与单一使用NO合成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抗生素+抗氧化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之后,患者血清当中各项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试验性分泌性中耳炎血清当中的MDA,SOD,NO等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健康者。上述指标含量在鼓室积液当中显著高于血清中含量。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多种致病菌所导致的病发症状,近些年研究分泌性中耳炎的重点主要是免疫反应,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所有研究都无法全面阐述出发病机制,所以还需要学者深入分析和研究。

猜你喜欢
白介素中耳中耳炎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