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彬
摘 要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欲望及兴趣,拓展生物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提问 有效性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学会思考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而如何巧用提问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下面是关于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提问技巧,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1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校一般将初中生物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第一节,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这对于学习非常不利。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1 引入问题式的笑话,活跃课堂气氛
当课堂气氛略有沉闷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利用引入问题式的笑话,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时,笔者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于是上课前说了一个冷笑话:A和B可以相互转化,B在沸水中可以生成C,C在空气中氧化成D,D有臭鸡蛋气味,问A,B,C,D各是什么?(答案:A鸡;B鸡蛋;C熟鸡蛋;D臭鸡蛋)学生听完后,开始思考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可以继续教学。
又如,学习“脊椎动物”时,教师提出问题:(1) 什么鱼最白痴?[鲨(傻)鱼](2) 什么鱼最聪明?[鲸(精)鱼]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甚至在有些课上,有学生会主动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个环节并没有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将事半功倍。
1.2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形象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共鸣
如,(1) 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2) 北极熊的毛色为什么是白的?鹰的爪子为什么是尖利的?树林中的空气为什么比较清新?桔子为什么生长在南方?……这两个问题中,如果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来回答,大部分学生应该会选择问题(2)。因为问题(2)既描述详细,又富有趣味性。但是,仔细审视问题(1)和(2),会发现:这两题的答案是相同的,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见提问是需一定技巧的,形象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当学生产生要弄明白某个问题的需要时,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学生就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样便达到设疑引兴的目的。因此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中午吃了什么?”学生答:“馒头、米饭、各种蔬菜、肉类等。”教师继续问:“这些食物从口摄入后去了哪里?这些食物能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追问:“那么这些食物中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呢?是哪个器官吸收的呢?”这样的追问过程使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想中学,学中想,并从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1.3 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设问,由学生亲自动手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如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教师提出问题:“细胞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若改变了环境条件会有何变化?”每个实验小组取6根萝卜,在1、2号萝卜中心挖1 cm深的洞,3、4号萝卜中心挖2 cm深的洞,5、6号萝卜挖3 cm深的洞。向1、3、5号萝卜的洞中注入清水,2、4、6号萝卜的洞中注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1、3、5号萝卜洞中的水增多了,而2、4、6号萝卜洞中的水减少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来分析上述问题,比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细胞是吸水还是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和细胞液浓度有关),则水到渠成。通过设疑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追下去的探究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最后教师在学生悬而待解的关键问题上,或学生迷惑不解之处进行点拨、启迪,给学生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使学生顿悟。
1.4 教师要设置学生关心、好奇的问题,以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遗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这种怀疑有道理吗?怎么来鉴定呢?教师通过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了学习的情景,促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本课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又如在学习“血型”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A型血,紧急情况下给你输B型血行不行?为什么?这类联系课堂内容使学生好奇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问题要有梯度、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如何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呢?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梯度化的问题,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进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阶梯式”或“分層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最终解决问题。学困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优生也有了思考的舞台,不用老是困于简单的问题中,而无法发展自己的能力。
如在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即演示一组对照实验:取若干块体积相同的马铃薯块,分别置于清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置于清水中的马铃薯块体积略微变大,置于蔗糖溶液中的马铃薯块则体积不同。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成熟的植物细胞是怎样吸水和失水的(A级简单问题)?你能否从上述实验中推测出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B级较难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植物细胞能吸水或失水(C级疑难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相互讨论中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操作、交流和反省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ndprint
3 教师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不能模棱两可。如,有的教师问:“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太分散。教师要尽量避免提太分散的问题,避免无休止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感到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能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2 问题的对象过于集中
现在的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成绩。然而许多生物老师在问题实施时存在问题:① 生物基础好、表現欲望强烈的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率高。② 不愿意或不主动参加课堂提问的学生,教师不予以引导和鼓励。③ 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的对象过于集中时,将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共同成长。长此以往,班级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3.3 提问不要随意,问题的解答不要过于急于求成
有时教师因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了遵循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就千方百计地提问,导致提出的问题随心所欲,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缺乏思维的连续性,问题实施变成了为课件服务而不是为教学服务。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
3.4 提问后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反应。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学生的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教师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3.5 要强化学生提问的意识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即使有的学生勤于发问,但不是问不到点子上,就是问出一些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怪癖而缠杂不清的问题。这时,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提问,不能不耐烦,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而应该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本质,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
总之,巧用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灵活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
[3] 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