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捷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和重构,积极挖掘课文内容的核心价值,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文章以课文《雾凇》为例,指出语文的教学方法有设计引题、自读、精读、合作与拓展等,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与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雾凇》;教学法;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95-01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描写了十里长堤上的雾凇美景,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雾凇的奇异和瑰丽,解释了雾凇奇观的形成原因,表达了对雾凇这一奇观的由衷热爱和赞美。《雾凇》全篇短小精练,但作者用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摹了雾凇奇观,文章句句有景,句句传情,阅读《雾凇》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一、《雾凇》教学构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利用直观画面使学生对雾凇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展示雾凇美丽的画面,使学生享受画面美,并引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读,自由、主观地感知雾凇奇观的整体美,开启自己的想象。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使学生深入体会雾凇的“美”和“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感受雾凇的形象美和遐想美。教师还应通过合作探究与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精读,分析雾凇奇观的形成和与众不同的美。
二、《雾凇》教学法
(1)引题。在大地冰封、三九严寒时,来到吉林市松花江的江畔,沿着江堤望去,就会发现雾凇——这道奇特、美丽的风景线,犹如“冬天里的春天”一般,富有诗情画意。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展示精心挑选的雾凇美景图片,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享受如诗如画的美的同时,拥有“绘画的眼睛”,看到雾凇的美,感受雾凇的奇妙,引发学习兴趣。
(2)自读。教师可设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环节,引发学生对陌生字词、不理解语句的重点关注,使学生自由地思考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雾凇意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探索,尽情发挥想象,形成对雾凇整体美的认识,通过自读形成对课文的感知。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教师可选定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校正学生读准字音,在抓住课文句式、语音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听觉上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意境做好铺垫。教师还可选定几名学生,让他们描述雾凇景观,读出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句,畅谈自读后的感受。
(3)精读。《雾凇》第一段通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形象的描述,展示了雾凇的静态美。第二段通过“渐渐的”“轻轻的”“一层又一层”等词句描摹了雾凇的动态美。第三段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结束,又带给读者一种无尽的遐想美。在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的过程中,教師要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借助课文的画面美,一边读一边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视听和想象的世界中立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和瑰丽。为了更好地锤炼语言文字,教师应紧紧抓住描摹雾凇奇特、美丽的重点词汇,为学生创设画面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情境,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雾凇的形象美。教师可以提取出“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词句之间所描写的雾凇之多;提取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关键词,让学生自主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雾凇之静;提取一系列精妙的动词,如“慢慢”“轻轻”“渐渐”,让学生体会雾凇的奇特与动态美;提取“闻名全国”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雾凇奇观的赞叹和这一奇观的盛名。在精读过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配乐朗读,想象课文的画面,畅游课文的意境。
(4)合作与拓展。教师开展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带着问题阅读第二段,使学生自觉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养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在于探究雾凇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课文的精妙之处。教师要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形成对雾凇景观的一般性了解,并对雾凇形成过程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提供资料扩充学生对于雾凇景观成因及形成过程的认识,让学生以科学的视角和发散的思维更好地阅读和学习《雾凇》一文。最后,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中更多奇特的景观,如彩虹、火烧云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景观,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奇特自然景观的形成,并写一段话描述这种自然景观的奇妙之处,做到读写结合,提升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结束语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紧紧扣住雾凇的“美”和“奇”,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欣赏《雾凇》的奇异与美丽,在美的体验中轻松愉悦地阅读和学习。教师应使学生在阅读中透过文字,领悟课文所展示的形态美、色彩美、节奏美,让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抓住那些优美的语句,开启想象的大门,感受《雾凇》的瑰丽以及它带来的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1]顾晓红.探寻小学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
[2]胡华琴.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关注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