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01-31 18:49刘建国邓新年
成才之路 2017年3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应用型培养

刘建国+邓新年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今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理论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探讨与研究,不能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分析,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01-02

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应用性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我国各行各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当务之急。尽管目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诸多的探讨与研究,但没有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教师认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必须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探讨研究,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一、推广“实验”经验,拓宽特殊教育途径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许多高校的本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例如“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李达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国际金融实验班”,等等。这些实验班都是在本科生中进行,都是采用“导师制”,都强调要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估方式、培养途径等方面都有一些重大的改革或举措,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目前这样的实验班大多数是在理工科中进行,社科类很少,这种状况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当前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要降低举办资格的门槛,尽量允许各本科学校办各种类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验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给予支持与扶助,给予很好的指导与引导并进行有效的监控。其次要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尤其要加强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需要大量的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振兴产业,发展经济,也需要大量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新型社会建设与管理,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最后要转变办班理念。目前大多数实验班是搞精英教育,能够参加的学生太少。这对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不大,更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因而必须转变办班理念,不要作为本科中的精英教育来办,而应作为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大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总之,要尽量使更多的本科学校与本科生参与到这一行列中,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学习与掌握

目前,我国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仅仅依靠特殊教育的培养无法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在本科教育中加大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行创新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学习与掌握是重要的举措之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培养。首先,要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创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与载体,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在课程设置上都必须要增加创新课程,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如果在普通班级不能全部开设创新课程,至少要开设一些创新课程的选修课,并尽量鼓励学生选修。其次,要设立必须完成的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学分是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鞭策大学生积极学习创新理论,主动开展创新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具体做法与要求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创新学分可分为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理论学分是指必须要修完一定的创新课程,实践学分是指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创新任务。二是创新实践学分的要求不能太高,凡是创意好、创新性较高的活动、成果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應用型创新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创新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善于开拓创新,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内外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创新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三三五”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发射法、激疑法、发现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都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智慧碰撞,通过相互诱导、相互争论,能够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设想、新的方案,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怎样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探讨、研究各种问题,增强心智技能与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研究与创新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开展一些研究与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训练、培养与升华。高校教师必须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总之,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围绕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endprint

四、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检测

考核与评估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一种主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它不仅直接制约、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制约、影响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动机、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等。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考核与评估标准仍然是传统型的,主要侧重于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方面的考核、检测,忽视能力、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核、检测。教师主要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主要是为考试而学,许多学生仍然被迫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里,不仅能力、素质得不到培养、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尽管国家对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与习惯根深蒂固,考核与评估标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而仍然举步艰难,实施乏力。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考查、考试、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核与检测。第一,考核、检测的内容与答案要求必须以主观性为主,具有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个性。第二,考核、检测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够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第三,在评估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凡是创新因素较多、较好、较高的,就得高分;凡是创新因素较少、较差、较低的,就得低分。第四,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党员、团员”“优秀毕业生”等评定中,应把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最主要的条件。第五,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上,要把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训练、培养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五、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

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磨炼,从而不断提高和升华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为此,学校必须搭建创新平台,为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给予保障与支撑。

首先,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与奖励基金,为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撑与保障。其次,广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高校要尽可能多组织一些创意新、创新性强的竞赛活动,如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赛、建模设计比赛、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高校要尽可能动员、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竞赛活动,把这些竞赛活动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进行常规训练的重要举措。再次,认真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申报、管理、评审、鉴定、推广等工作。为了大力支持与扶助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高校必须做好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申请课题与项目,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指导,而且要做好评审、鉴定等工作。对于大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要帮助他们申请专利与推广专利。总之,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六、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教育位阶

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指导与培养。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教育位阶是关键。

首先,引进人才必须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查、检测。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引进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兴校强校和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在职教师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科研与创新活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再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型,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制定配套的与相关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支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最后,建立突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培训机构。传统的师资培训机构都忽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已适应不了打造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因此,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中心或机构,必须把提高、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培训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

七、结束语

总之,影响、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因素很多,高校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2]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6).

[3]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4]严新平,射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02).

[5]羅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6]陈惮,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应用型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