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宏
摘 要: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端正主导思想、把握教学脉搏,遵循科学规律、重视方法指导,认准训练目标、长期不懈努力等方面,探析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重视读书方法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字训练;读书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92-01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从分析型向训练型转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一直是语文课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的质与量常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安排读的时间不足,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读法不多、讀趣不浓、读情不丰,极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对如何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提高读的质量进行论述。
一、端正主导思想,把握教学脉搏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其对读的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阅读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课文内容自然会理解。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教会学生“读”。离开了记,就不是阅读教学,离开了读,就搞不好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这一训练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教学的脉搏,在读的质与量上下功夫。
二、遵循科学规律,重视方法指导
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开展训练,并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索。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联系,读的训练也是这样,绝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动脑筋学习和借鉴成功的经验,避免走弯路,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明确读的目的。读前要有行为指向,在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这一段是为了什么,读这句的目的又何在。如在阅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对这次战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有一个初步认识。接着细读叙述董存瑞炸暗堡经过的第八自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董存瑞这一英雄人物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品质。而读“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一句时,学生也就对董存瑞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每一次读前对读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读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激发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效果的第一道程序。读的训练也不例外,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在学习古诗时,学生总有这样的体会:古诗好背,可读起来总千篇一律。这是由于古诗缺乏直观音义,读起来显得枯燥。读书训练时采取比读、赛读、评读等形式,既能提高读的兴趣,又能提高读的质量。
(3)注重读法的点拨。提高读的水平要靠训练,读的能力发展要靠实践。教师在阅读课中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读是十分必要的,但科学的方法指导也不容忽视。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教师不能走过场,让学生读一遍就了事。读是一种复杂的对语言感悟与处理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文中蕴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地进行反馈式训练。在训练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哪个词应是重音、在哪儿应停顿、语气语速应如何处理等,要让他们逐步摸到规律。训练中,教师要适当地讲解和示范,还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媒体。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时,教师可在读前让学生观看录像,读课文时配上抒情的钢琴曲,这样他们寻找语感就容易多了。此外,在读法上还要注意巧妙变换,有问题思考的要用默读,并要反复体会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各种读的形式,注意合理运用。只有这样,读的训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做到“读”“思”结合,声情并茂。读属于表达体系,思属于思维体系,读不能离开思。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将文字符号变成“音”与“意”的结合体,语文的内涵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客观材料,读出情来,做到“熟读精思”。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读才能真正做到“情投意合”。
三、认准训练目标,长期不懈努力
提高读的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靠一时的冲动或一个阶段的训练是不能奏效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将读的训练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努力。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难性,如学生读书目的的明确、兴趣的培养、“思”与“情”的投入、教师合理的方法指导等都不是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长期不懈努力的准备。这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见效,以训练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它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强,杨亦鸣.语言能力及其提升问题[J].语言科学,2013(06).
[2]姚颖,石瑜.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测试实证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