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文化遗产旅游已发展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方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山五园”地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1,2]。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被列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目前,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总体上仍处于开发成长期,因此需要对其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评估,活化其遗产价值。本研究旨在从旅游的本质出发,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利益需求,构建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维度体系,以科学提升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科学的平衡与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研究主要是将文化遗产作为主体,把旅游价值视为遗产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遗产整体进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勇、李莉在探讨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意义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3];邹一静、阮佳飞、刘欢以云南省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署明村为案例点,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对该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4];柯彬彬、张镒在分析遗产廊道旅游价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5]。
综上所述,目前对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研究的主要视角是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而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以此评估出的价值实际上是资源的整体价值,并不是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服务于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旅游价值。因此,有必要从旅游者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维度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与重构。旅游价值概念首先是建立在“价值”这一概念基础之上。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多视角的概念。从不同视角出发,价值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从市场需求视角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视角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不同视角出发,虽然对价值内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从中可发现价值内在的规定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而客体对主体是否有用以及有用程度如何,则取决取于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动力与原因。因此,对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从旅游者的旅游动力与原因出发进行考量,而对旅游动力与原因的分析需要回归到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人类产生旅游活动的本质实际上来源于一种矛盾。人类与生俱来具有对物质和精神的无限、多样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无限性表现为人类需要永无止境性和永恒的发展性,人类需求的多样性表现为人类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方面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们生活居住的惯常环境中,拥有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资源和物质条件。如果该惯常环境不能提供人们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时,人们将选择离开该惯常环境而另寻他处,就如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或日常生活中的迁徙、逃荒、逃难、移居或移民现象。人类除了物质的基本需求外,还有大量的精神需求。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物质财富越丰富、信息技术越进步,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越强烈。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因此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精神需求无限性和与之对应的惯常环境中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6]。这一矛盾成为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的第一推动力。同时,这种矛盾在人类内心中形成了一种内心失衡,这种内心失衡便是人类从事旅游活动的原因。当具备一定的外部资源和条件,如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信息和交通条件,人类便产生了暂时离开惯常环境到非惯常环境进行旅游的活动。对文化遗产旅游者来说,正是由于生活的惯常环境难以满足人们独特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只有到非惯常的文化遗产地开展旅游活动才能满足,于是人们便开始了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也就具有了旅游价值。因此,要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就应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科学构建起基于矛盾旅游观的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维度体系。
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应是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价值。因此,需要基于文化遗产的特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构建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分析结构,形成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维度体系。
经过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多重革命洗礼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在惯常生活环境中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规蹈矩的现代化生活,同时又被海量信息包围和困扰。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人类在世本质上就是‘烦’,‘烦’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性态”[7]。但人类在精神上追求自由愉悦的本性并不随现代化生活而改变。相反,现代化生活压力越大,人们内心的烦闷感越强,人类逃离日常烦恼和压抑的动力就越大。当惯常生活环境中的资源日益有限,难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轻松愉悦,而非惯常环境的资源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同时时间、经济等条件又允许时,人们就会暂时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去非惯常环境从事旅游活动。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三山五园”地区独特的山形水系、优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正好能满足旅游者摆脱烦恼、压抑的精神状态,追求轻松愉悦休闲的旅游需要。据记载,“三山五园”地区在金代就建造有私家园林,明清以后始终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香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红叶胜地,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玉泉山位于颐和园之西,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岩石纹理像苍劲的龙鳞凸起,石头缝隙内常有潺潺的清泉流出,因其泉水像玉石般洁白清透而被称为“玉泉”;万寿山位于颐和园的中部,前山汇聚了众多的观赏建筑[8]。
“三山五园”地区的水源来自两个水系: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西山一带多石灰岩,溶洞较多,透水性强,容易形成都诸多山泉,如香山诸泉、玉泉山诸泉、金山泉水等;“三山五园”地区的平原地带曾是大约7000—5000年以前的永定河古道流经地,构成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丰沛;“三山五园”地区地势低洼,畅春园一带曾经是巴沟低地所在,在清代这里平地泉涌[9]。在其鼎盛时期,其中的绝大多数园林都是通过水系联系在一起的。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来吟颂西郊山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留下了“雁被西风驱谴,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10]。然而,由于历史变迁,过去的“三山五园”范围包括了万泉河、长河和清河上游的萧家河,而现在这三条最重要的河流丢了两条半,只留了半条万泉河[11]。从满足旅游者追求愉悦休闲的需要,提升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角度来看,如今的“三山五园”地区的山形水系、自然风光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打造空间。
随着人类由逐草而生、逐物而猎的游猎社会进入以村庄、城镇为固定地的农业社会,进而发展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社会,人们惯常的生活环境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或区域。熟视无睹的惯常环境会使人们对周围景物陷入严重的审美疲劳,难以获得新鲜和美好的感受。然而,人类对新鲜美好事物追求的本性是永恒的,在一个地方居住越久,对周围景观探索和欣赏的兴趣就越低,对新鲜事物、美好事物的探索欲望就越强。许多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文学、手工艺品等可进行空间移动,人们可通过购买、转借等方式,在惯常生活环境中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体验。但像山水、建筑、特定自然现象等这类大自然馈赠的“艺术”作品,在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对非常惯常环境中的这类不可移动的“艺术品”,人类只能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欣赏和体验。
“三山五园”地区是清代皇家园林集中所在地。我国古代的帝王总是对园林建设给予极大的重视,因为园林是帝王放下政务、进行休憩的主要场所。因此,这些皇家园林建筑通常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2002年9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则》明确指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保护区:位于海淀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园’地区,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的精华”[12]。“三山五园”作为皇家行宫与园林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辽金(辽代时已经开始营建香山,金世宗开始经营香山行宫),成规模建设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期,历时150多年,最后延续到颐和园建成的晚清时期,前后总体时间跨度在800年以上,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和造园世界的最高水平。“三山五园”及其周边保留了众多清代建筑的精华,如清代帝王兴建的皇家行宫、皇家园林、私家地府、寺庙等建筑,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圆明园与颐和园。其中,公认的艺术审美巅峰之作是圆明园,曾被实地拜访过的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的最大特色是将山水画、山水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及国内各类园林之精华在皇家园林之中展现,形成集锦式的艺术园林格局。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抢劫与火烧,如今圆明园已难以看到昔日的辉煌。但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等现存诸园中,旅游者仍然可感受到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非凡艺术与成就,被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与审美水平所折服,而这种艺术审美体验在旅游者的惯常生活环境中是无法欣赏和体验到的。
人类对生命、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兴趣和疑问,特别想了解生命从哪里来,人类是如何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这些兴趣的满足和疑问的解决,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或资源,通过探索和学习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来实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通常可以以书籍、影视、电子网络等媒介、手段或资源来实现,但这些文化知识都是间接的或经过艺术加工的。通过间接的媒介或手段所获得的知识在形象、感觉、体验等方面,与通过直接媒介和手段相比总是存在差距的。同时,艺术加工过的文化历史资料,其真实性具有有限性。
事实上,能满足或解决人类这类兴趣和疑问的,又具有形象感、真实性的文化历史资源,通常存在于自身惯常生活环境以外的地区。于是,当人们深感惯常生活环境中的文化历史资源存在欠缺,难以满足自身要求,并且时间和经济等外部条件具备时,就会通过旅游活动到非惯常环境中进行亲身的体验与学习。由此,文化遗产便成为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具有了基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文化历史价值,它是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或产品中最突出的旅游价值。
“三山五园”地区从金代八大水院到清代皇家园林群的发展历史,从建造园林到整饬水系再到推动农业发展,该地区的建设发展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地参”的境界,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哲学思想的延伸[13]。同时,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园林建筑中,还包含诸多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元素[14],对相关旅游者也会形成很强的吸引力,成为给这些旅游者提供相应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要素。“三山五园”在我国晚清和近代史上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晚清时期,“三山五园”命运多舛,多次遭到帝国主义野蛮破坏,“三山五园”中一些园林建筑已荡然无存,面对园林遗迹,旅游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残暴行径,产生浓重的历史感,进而知耻而后勇,激发出更大的奋斗动力与进取精神。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三山五园”地区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孙中山先生以及党和国家的很多领导人都在该地区居住和生活过,成为现代人们追寻历史踪迹,获取文化真知的重要地区。由此,“三山五园”文化遗产在我国近代史上同样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吸引相关研究者和旅游者的主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普通人长期生活在特定的惯常生活环境之中,周边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人群是相对固定的,囿于活动范围的有限性和工作社交群体的特殊性,使人们在工作沟通交往中经常呈现非真实的自我,这难免会感觉生活的平庸与乏味,失去进取的激情。但人们总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向上的激情。文化遗产是具有某些形而上属性的特殊旅游产品,有着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指出的高级心理需求相对应的自我实现价值,有着与人类的“终极追求”相适应的情感抚慰价值[15]。在旅游活动中,人们离开了惯常生活环境,通过与游客、当地居民的各种社会交往而释放自我。通常还会受到热情的接待,获得一种被人认可和尊重的感受。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具有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的北京人民热情好客、包容大度,让游客会感受到独特的人类文明,并产生独特的身份意识,这会使人们产生文化自信心,感受到社会交往独特的精神价值。在“三山五园”地区,当普通旅游者自由地行进在过去只有帝王、将相、皇家、官宦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园林时,通常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自豪感和实现感,这是文化遗产地连通过去、昭示当世,实现跨历史交流的社会价值。当旅游者欣赏到在历史上技术水平与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先辈能设计和建造出如此精巧细致、规模宏观的山水造型、园林建筑时,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先辈的聪明才智和艰辛付出。这种体验也会使旅游者焕发出进取精神和进取的自信。
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发现人们离开惯常生活环境进行文化遗产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愉悦休闲、艺术审美、文化历史、社会实现等精神价值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四个维度体系。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旅游者的相关利益需要,科学提升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科学平衡与发展。具体来讲,“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提升旅游者愉悦休闲价值:针对旅游者追求愉悦休闲价值的需求,可将重点集中在游览观光区、休闲体验区的建设方面,着力于山形水系、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提升,休闲、康体和养生旅游产品的打造方面。首先,宜将重点集中在对河、湖、泉、瀑等水系风光旅游资源的恢复与建设上,同时辅之以园林绿植、鱼鸟放养等生态改善措施,这将使“三山五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如果能重现“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山水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将极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旅游休闲需求。还可通过复建静宜园、香山古镇、曹雪芹故里和健锐营八旗等历史要素,对周围村庄进行休闲宜居化改造,建成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休闲宜居村庄,再将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三山五园”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愉悦休价值将显著提升。此外,以香山、植物园等景区资源为依托,设计和开发运动休闲、康体养生、低碳骑行和帐蓬宿营等户外休闲养生产品,这样不仅可以使旅游者放松身心,还可以获得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愉悦体验。
提升旅游者艺术审美价值:针对旅游者追求艺术审美价值的需求,可将保护和开发重点集中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娱乐演艺项目和虚拟景观建设等方面。“三山五园”及其周边大量清代帝王皇家行宫、皇家园林、私家地府、寺庙等建筑,都是清代建筑的精华,是“三山五园”地区满足旅游者艺术审美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但我国建筑传统的砖木结构和绘画工艺在长期饱受自然风雨、极端气候现象侵蚀后,需要进行定期修缮与维护,才能恢复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对像圆明园这样无法重建恢复的景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影视文艺或大型实景演出、娱乐互动游戏等手段和方式,重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当初恢宏的建筑风貌和高超的艺术审美价值,充分满足旅游者对新鲜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实现对旅游者文化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提升。
提升旅游者文化历史价值:针对旅游者追求文化历史价值的需求,可将保护和开发重点集中在遗产保护区、旅游观光区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保护、相关历史文化价值深度挖掘和丰富阐释教育方面。文化遗产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历史价值需求,就要尽力保护好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科学地做好维护修缮工作,既要避免人为损害,又要减少自然侵蚀与破坏。对其中具有较高文体历史价值的区域、建筑或遗产,要加大开放和展示力度,例如圆明园建筑遗址中的海岳开襟、廓然大公、武陵村色等,要加快规划和展示开放。在传统文化历史展示媒介与手段,如文字、图片、音像等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现代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重现历史事件,复活历史古迹,让旅游者形象、生动地感受文体遗产的过去与现在,在巨大差异的对比中,满足其追求真实形象文体遗产历史知识需求。例如,对“三山五园”中文化历史价值较高的圆明园、颐和园等景区,可通过推进“数字圆明园”、“数字颐和园”等数字经景区建设,丰富、创新文化历史教育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求文化历史知识的需求,提高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文化历史价值。
提升旅游者社会实现价值:针对旅游者追求社会实现价值的需求,可将保护和开发重点集中在休闲体验区、娱乐演艺区和住宿接待区等能让旅游者从事一些能参与、互动的体验旅游项目的打造方面。旅游者在“三山五园”进行文化遗产旅游时,除了通过亲身感受过去只有帝王、将相、皇家、官宦少数人才能拥有或享用的宏大精美的园林、建筑、艺术珍品和尊贵的接待服务,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自豪感和尊重实现感外,还可通过参与性、互动性、有成就感的体验项目满足旅游者的社会实现需求。具体来说,可以“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主题文化论坛、书画艺术展览和培训、艺术品鉴赏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性体验活动,既可以增加文化遗产旅游的文化气息,教育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还可使旅游者的相关才艺得以展示,使他们获得难得的成就感、尊重实现感,提升了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社会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