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野下师生知识传递的新路向

2018-01-30 21:57王卫
考试周刊 2017年64期
关键词:微时代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21世纪进入了“微时代”。师生知识文化传递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传统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转向了“话語分权”,传统的“师道尊严”正面临着由“微时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致力于在“微时代”的视野下通过简要阐述师生传递的历史渊源、阐明“微时代”知识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来探寻师生知识传递的新路向。

关键词:微时代;互喻教育;文化传递

一、 “微时代”:师生知识传递的“新载体”

微博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致使全面打开了“微时代”的大门,微信、微小说、微电影随之而来。“微时代”的含义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就“微时代”的“内容”而言,近年来,以“微”字开头的商品和用具数不胜数,微博领跑,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紧随其后;就“微时代”的使用群体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商品的使用者;就“微时代”的信息处理方式而言,它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主要的信息处理方式。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在教育领域中师生的知识传递方向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微时代成为了一种师生知识传递的“新载体”。

二、 “互喻教育”:“微时代”知识传递的基本方式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到今的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我国传统的师生知识传递往往是“父代向子代的传递”,并且由于师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往往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话语霸权”。“微时代”的到来,为师生知识传递提供了新路向,使知识的传递更多的倾向于“互喻文化”时代,基于此也就产生了一种“微时代”知识传递的基本方式——互喻教育。互喻教育的含义在广义上可表述为:父代与子代相互传递各自认同的规范和价值体系,相互有效引导和控制对方的社会行为,并在一定范围内的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认同。狭义的互喻教育则限于教育系统内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互喻教育的意义在于实现父代与子代的相互认同感,教师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行动只存在于主体之间”,教师和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之上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

三、 “微时代”携来的师生知识传递的新路向

(一) 从“话语霸权”转向“平等对话”

我国传统的师生知识传递往往是“父代向子代的传递”,并且由于师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往往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话语霸权”。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教师在知识领域拥有绝对权威。而在当前的“微时代”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渠道、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从而为师生的知识传递提供了新的路向,使其从原来的教师“话语霸权”向师生“平等对话”进行转向。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能使学生和教师在轻松、平等、尊重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助于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完善。

(二) 从“前喻教育”转向“互喻教育”

我国传统的师生知识传递往往是“父代向子代的传递”,也就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所提出的人类社会三种类型之一,即:晚辈向长辈学习,换句话说长辈向晚辈传递知识经验。“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师生知识传递方向由“前喻教育”转向“互喻教育”。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精准的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扎实的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将新生代的与之相关的书本之外的内容传递给教师,使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 从“互相警备”转向“彼此信任”

在一般情景中,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互相戒备的心理,他们彼此不信任,但是在具体的情境里,人们又希望有一个人来理解、帮助和信任自己。有时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他们会选择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要想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进行对话,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二者才能放下戒备。此外,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学生信任某一学科的教师,必定会认真听讲这一学科的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

(四) 从“单向中止”转向“持续交往”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知识传递往往是“单向中止”。“单向中止”是指教师向学生传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不理会学生观点的表达,单向的对话行为就此中止。“微时代”为师生知识传递带来了新路向,使其从“单向中止”转向“持续交往”。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是一种持续性交往和对话的形式,一次偶然的对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次对话结束之后教师又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教师,学生仍然是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由于教师持续性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所形成的平等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正的“走下讲台”和“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声音”。

总之,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得到了提升,使得师生知识传递发生了转向,从“话语霸权”转向“平等对话”;从“前喻教育”转向“互喻教育”;从“互相警备”转向“彼此信任”;从“单向中止”转向“持续交往”。

参考文献:

[1]王益兰.建构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和谐师生关系[J].陕西教育,2008,(02).

[2]熊华军.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1).

[3]金绍荣,田再悦.“三力联动、师生协同”的基层学生党建模式构建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2,(06):39-42.

作者简介:

王卫,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时代
“微德育”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微美学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论“微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