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2016-11-15 09:42刘秉亚张姗姗边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秉亚+张姗姗+边隽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信息的极大繁荣,人们几乎每天都被海量信息所湮没,因此,短小精炼的信息深受网民的欢迎,“微时代”已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关系和思维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阔认知视野、拓宽交往空间、乐于抒发情绪的机遇和过度依赖手机、造成认识偏差、降低信息主导的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教学载体、善用“微”宣传话语、开展“微”网络活动、出台“微”监管制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15-3

0 引言

刚刚不久,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微信联系人形成的熟人社交平台,截止到6月,使用率已达到78.7%。微博是基于社交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截止到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使用率为34%。[1]由此可见,微媒体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交友和言论的主要平台,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应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使用微博和微信的现状

针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课题组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3.2%。问卷主要调查关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对微博或微信的使用状况、认知情况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1.1 基本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被调查的450名学生中,使用微信的有361人,占80.2%,使用微博的有141人,占31.3%,两者都不使用的有71人,占15.8%,但他们也都在使用网络,只是主要的沟通方式是QQ而非微博或微信。在使用微博或微信的379名学生中,高达95%的学生经常通过手机终端登录,而只有5%的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登录。这说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比例很高,使用微信的学生比重最多,微博的登录人数也不少,并且大多的使用方式是手机,这也符合“微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1.2 “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状况

针对学生选择使用微媒体的原因,结果显示36.4%的学生认为界面操作简单方便,62.3%认为信息更新及时迅速,65.7%认为能广泛快速获取信息,44.3%认为随时随地可以分享信息,20.8%认为便于发表自己的观点,41.4%认为交流范围广,34.6%认为互动性强。这表明大家使用的原因相近,主要是为了获取大量信息和交流方便。在调查使用微媒体关注的内容时,61.4%的学生关注热点新闻,23.7%的学生关注社会民生,27.1%的学生关注学习资料,37.4%的学生关注生活百科,58.6%的学生关注朋友动态,11.1%的学生关注时尚品牌,11.9%的学生关注娱乐、游戏等其他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交友和新闻上,生活、学习和社会跟随其后,说明大学生的焦点还是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内容。对于微博或微信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情况的回答,认为利大于弊的占47.2%,利弊相等的占27.4%,弊大于利的占4%,没影响的占21.4%,说明大学生对“微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惊慌失措,乐于接受它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且理性看待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2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开阔认知视野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使用微博或微信对生活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能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高达81%。大学生是“微时代”最活跃的参与者,它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庞大信息的需求。移动终端提供大学生改变知识结构、改善学习方法、丰富理论体系、扩展思考方向的机会,及时高效地进行思想共享和信息交换,通过网络平台全面细致地了解国家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新闻,理性客观地讨论世界变化和国家发展,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更多途径。

2.1.2 拓展交往空间

“微时代”的各种媒体使大学生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除了亲朋好友外,还集聚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延伸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链条,覆盖面更广,只要你们有共同的话语,不论身处何地,不受职业、地位、背景、信仰的约束和限制,畅聊无阻,消除尴尬与隔阂,极大扩展人际交往的空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中,人是自由的个体存在,即使政府依靠法律和炸弹也不能完全控制人在网上的行动”。[2]另外,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会最先进的媒体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交往能力,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

2.1.3 乐于抒发情绪

“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空间被无限扩大,可以满足被关注被重视的自我价值实现,很好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空缺和需求,实现宣泄情绪、发表言论的满足感,扩大话语的影响力,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情绪状态、思想变化、人生感悟、价值取向等点点滴滴的观点以最快的速度最大化地分享给最多的人,让更多人能和自己同喜同乐、同悲同怒。这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确切了解大学生真实思维相比,“微时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生活和心理的机遇。大学生们总在有意无意之间卸掉伪装,敞开心扉,勇于表达,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洞察他们的真实想法,解开他们的心结,扭转被动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 过度依赖手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增强,无论在教室、校园、宿舍都会发现大量的“低头族”,一有时间就不断刷微博、点微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超出教育者的预期,“信息的大量超载会使人们对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会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3]由于大学生长期在虚拟空间中交流赢得众多网友的追随和吹捧,导致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脱离和害怕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冷漠、恐惧、焦虑、空虚、自我封闭、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等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长时间沉迷手机和网络,对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2.2.2 造成认知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认为微博或微信上信息谣言难以辨别,37.7%认为信息内容缺乏深度和逻辑。“微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信息良莠不齐,微媒体成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集散地,人们很难处理个人观点和公共舆论、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加上大学生自身易受社会导向、舆论媒体的宣传影像,他们在面对海量更新的信息量和传播的多向性时,容易迷失自我、思想混乱、价值取向错误,降低辨别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教育者也很难在受教育者大量的只言片语中提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很难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将倡导的理念和思想内化为他们的意识,更难以引导他们把道德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进行检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3 降低信息主导

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侵蚀,防止敌对势力和反动思想的侵入,但伴随“微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盛行,各种亚文化拥有发展空间,主流文化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网民可以畅所欲言,思想政治教育被淡化和漠视,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舆论信息的干扰,“尽管新的信息和内幕的出现,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以往的某个主流舆论或共识是被不全面甚至错误信息所误导,但以往信息形成的舆论氛围早已经影响了事件的走向。”[4]这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树立“微”权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在面对舆论博弈的战争中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 “微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3.1 创新“微”教育载体

移动网络的发展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辟了新渠道,大学生追求个性、倡导自由、尝新猎奇的特点成为掌握新型传播方式的最敏感的体验者和拥护者,而移动终端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的中介桥梁,承载包括教学任务、学习资料、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便捷智能、运用广泛的应用软件,容易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接受和掌握。此外,“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共享资源的方式更便捷、快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更有利的教育形式和条件,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和“一言堂”,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融文字、声音、图像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3.2 善用“微”宣传话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3.7%的学生经常关注老师的微信,40.4%偶尔关注,24.6%加了但不关注,31.4%根本没有加老师。说明大学生目前跟老师之间的沟通在微平台上还不成熟,只有少部分的学生经常和老师互动,大多学生不愿意或者没兴趣与老师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优势,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和说教性,对过分注重娱乐性、缺乏思想性的信息媒体进行整改和监控,吸取贴近生活的思想元素,主动更新宣传教育方式,开发宣传教育内容,积极开通微博、微信并建立与大学生有效互动的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双向互补,认真收集、筛选、整合、编纂各种图文并茂的教育素材,增强党和国家党政方针、政策的理论和认同,防止不良思想观念渗入大学生的头脑,避免形式之风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活力和生机。

3.3 开展“微”网络活动

“微时代”调查显示,学生对壹基金等微公益很了解的只有1.3%,有些了解的占23.8%,只是听说过的高达42.7%,根本没听过的就占32.2%。这说明大学生通过微媒体参与活动的人数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宣传组织没有做到位,我们必须扩大“微”活动的范围,除了丰富校园文化、寝室文化之外,还要增加网络文化 的熏陶,适时开展新闻热点、社会焦点、校园案例、生活困惑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讨论,在手指之间潜移默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公共事务。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加活动的方式,开设校企合作基地和实践基地,增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4 出台“微”监管制度

首先,发挥教育者的监督管理能力。教育者应积极开通微博和微信,与受教育者交流沟通,经常浏览和关注学生发布、转发、评论的热点信息,就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生活话题和出现的实际问题普遍关心并给予指导帮助,拉近双发的距离,增加信任感和亲和力,感情得到升华。其次,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高校可以开发和运用网络监管技术、信息筛选软件等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侵害。再次,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2016年6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明确提出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的概念,以及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应当履行的义务,从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出发,为网民营造更客观、公平、权威的信息搜索环境。[1]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国家、高校、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几方的不懈努力,才能够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 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 张辉,张承承.微博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新要求[J].中国报业,2011(1).

[4] 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