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霞
摘要:完整性生长,是小学儿童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这里的“完整性”,主要指的是语文学科的完整、教学过程的完整与儿童成长的完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生长”三个方面,着力聚焦语文的本质特点,把握学习的内在规律,彰显儿童的成长价值,真正促进儿童的完整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完整性生长;学科特点;学习规律;成长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B-0021-04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完整性的生长。这里的“完整性”是我们论述的核心,其中“语文”“学习”“生长”这三个词,分别指向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儿童学习语文的价值。完整性生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
一、遵循学科的完整性:聚焦语文的本质特点
读语文教材、研语文教法、学语文思想,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语文学科的概貌,从而把握最核心的部分,聚焦到语文的本质特点。
1.从语文教材的演变历史看内容的整体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大致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是一个日臻完善、渐趋合理的过程。
对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张志公先生曾经进行过总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和“蒙学读物”。近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小时候读私塾,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诗经》《易经》,然后读《左传》。到了现代,国语国文教科书出现了,1935年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由开明书店出版。这三个时代的教育,虽不是界限分明,却都是人才辈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教材始终体现了完整性育人的功能。当代的语文教材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趋势:人教版语文教材,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成单元,整体推进,螺旋上升;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册有4个部分,结构上脉络分明,关注语文学习的整体发展;北师大版教材“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构成完整的学习单元,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
从古至今,从没有分科的“混沌教育”走向明朗清晰的“分科教育”,教材从无到有,從无序走向有序,语文学科内容体系更完整,促进了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我校语文的变革与发展,也体现在教材的进步中。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探索了多套教材的使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让学生能说会道,能写会诵;“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使学生基础宽厚、后劲十足。受这两大实验的启发,学校语文学科尝试多套教材的使用,对国家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以苏教版教材为主,辅以上海版教材,同时借鉴学习人教版、华师大版教材,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的贯通:一是教学设计时产生触类旁通的感悟,二是单元规划时进行由点到面的整合,三是专题探索时形成个性化的思考。
2.从语文教学的进步历史看方法的多样性
可查询的古代语文教学大致是私塾、塾师、熟读成诵、描经临帖、对诗习文、科举考试等等;近代的语文教学,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描述的,一是广泛地记字,二是学说古代的书面语言,然后听老师“讲书”;现代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是先全体的概览,后局部的分析,先内容的吸收,后形式的探求,先理解,后记忆。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提出“讲读法”,倡导“整体—部分—整体”的流程;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成立,会议重点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整体改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实验等等,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语文学习必须是完整的过程,是多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口头与书面、积累与表达、感性与理性、课内与课外、诵读与感悟、语言与精神等等。语文教学不能是一种线性的推进,而应呈现一种圆融的状态,齐头并进,全面生长。
近年来,我校的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打通各个学科,鼓励大量阅读,注重课外积累,课堂精讲精练,丰富学科活动,尝试评价改革,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应和了时代的节拍。
3.从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看思想的丰富性
研究语文教育思想,不得不提到“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
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第一,儿童本位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即语文学习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社会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立足点,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完整丰富的世界。第三,言语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着重点,语文最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呈现出一种完整性学习的状态。同时代的吕叔湘先生强调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要多读多写多实践。张志公先生则提出,语文学习是德智体全面育人的整体过程,听说读写完整参与缺一不可,识字阅读习作要分条合进,是完整的学习过程。
再后来,不管是夏丏尊先生的“三位一体”——求用、求美与求在,还是钱梦龙老师的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或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抑或是最早提出单元概念的霍懋征老师的“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都强调了一个关键点:完整性。
完整性的课程支持完整性的学习,完整性的学习促进完整性的生长。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性,就是占领整体的局面,着手大结构的建构,关注发展的过程,建立系统的框架,着眼于全面的发展。
二、符合过程的完整性:把握学习的内在规律
统整式语文学习理论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所在: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他们的语文课程。老师设计、发展长程的研究单元(主题式单元),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机会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语文。在这样的教室中,听、说、读、写并非分离的学习,而是一起用来学习值得研究的有趣的内容、想法。活动及研究计划散布于课程中,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主题的系统化、省思式的探究。当学生用语言学习时,老师和他们一起合作,回应、促进并支持学生的努力。endprint
学习内容统整为单元课程,学习发生在完整且有意义的情境中,语文学习便成了听说读写多感官的整体进入,学习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与用的完美统一。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主动创造,促进了完整性生长。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单元整体式学习
语文学科要让儿童完整性生长,就要给儿童整体的课程。整体观是格式塔美学的理论前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元素结合的升华效应,突出各要素的有序、均衡、和谐发展,主张各因素间互为作用,形成整体、稳定、优化的结构。
我校语文学科对于课程的研究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上世纪80年代提倡“打通学科”,进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这是主题式学习的雏形;上世纪90年着力研究“语文学科单元活动”,通过主题化内容的整合,采用多种方式学习语文材料,教学方法丰富多样;2000年以来,进行了“主题式课程”的探索,力求体系化实施语文课程;近年来,我们开始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体系化、结构化、链接式地设置课程,使语文课程的学习呈现大体系、多维度、全过程、高起点、类结构、缓生长的特征。
单元整体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整体的单元学习设计。设计要紧紧围绕几个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进行“全局性展望”。重视“上下贯通”的纵向发展性,围绕核心素养,考虑这一学段与上下两头的连结,分学段分步骤确定学习目标;重视“瞻前顾后”的前后关联性,探索如何承接前一课时和展开后一课时;重视“左顾右盼”的横向拓展性,关注这一单元与平行单元的关系。二是对课程进行“结构化整合”。结构化就是对要素的优化,如知识、能力、素养等等;结构化也是一种对体系的营造,如什么样的内容安排到哪个年级哪个单元哪些课时进行;结构化还是一种对重点的聚焦,如这一单元区别于其它单元的主目标是什么,如何突出主目标等等。三是对课程进行“统整式编排”。统整式的编排,就是优化组合,聚焦目标,分层推进,要体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衔接性。
2.回到现场学语文:生活情景式学习
回到现场,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要回到儿童生存的现场,回到生活展开的现场,回到真实有意义的现场。
(1)儿童的情境。教育的情境,首先是兒童的情境。儿童情境在我看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儿童就是情境。情境不仅仅是物化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儿童情境更是儿童这个学习者主体的,带有儿童的色彩与意蕴。二是情境为了儿童。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正因为是儿童学习中的问题,就必须顺应儿童的需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为了儿童的发展。三是儿童再造情境。儿童在情境中发现情境,用情境学,还能创造情境,这时的儿童就是学习的主人,这时的儿童情境就可能是深刻而又生动的情境。
(2)生活的情境。儿童学习语文,离不开对身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儿童—生活,是一条循环往复的链条,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儿童走向生活,开放了课堂,链接了生活,较好地解决了教育中抽象符号与具体经验断层的问题。当生活走进了课堂,带来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生活中的虚拟环境,是生活中的儿童经验,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接枝”那样,在儿童自己经验的根上嫁接,就能更好地解决学与用的关系,学为用所学,在用中更好地学。
(3)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境一般是鲜活生动的,从暗示原理上讲,可以更好地刺激儿童的感官,从移情原理看,则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儿童情操。我们可以运用角色互换的策略,让儿童感同身受,运用现场学原理,激活他们的思维、想象和情感体验。我校的语文课堂,提炼出五种典型的真实情境策略:言语铺垫渲染气氛、引入场景再现现场、拓展背景移情感悟、艺术描绘唤醒情感、提供经历扮演体验等等,为儿童提供了各种真实的情境。
3.生长在三位一体的世界:深度对话式学习
真正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这种对话往往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同客观世界的对话,第二维度是和他人的对话,第三维度是与自己的对话。
儿童与文本的对话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性的实践。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整体性的,是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具体映像的组合。文与道结合,认识和情感相依,语言与思维并存,积累与表达共生,文本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的经验。
儿童与他人的对话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沟通的学习。这样的对话主要体现了三个要素。一是儿童与同伴间关系的改变:合作、妥协与互惠。二是零距离对话的意义价值,面对面运用语言对话,促进彼此的深度思考,获得理解喜悦等成功的体验。三是提升社会关系中的责任担当,儿童既要完成个人责任,又要履行小组职责,使对话更具使命感。
儿童与自我的对话是学习真正发生的高级阶段。儿童学习语文有多种途径:阅读、背诵、理解、感悟、思维、顿悟等等。其中,阅读和背诵是一种积累,是资源材料的堆积,是多次反复的认知刺激;理解和感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新的建构,旧知识通过认识生成新的知识;思维和顿悟更多地表现为与自我的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习者重新认知情境,把握到了事物的本质,对逻辑关系有了整体的觉察,并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
三、顺应生长的完整性:彰显儿童的发展价值
杨九俊先生认为:知识教学展现的应当是一个真善美相互交融的完整世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应当领悟方法,体验情感,升华思想,传承文化。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语文学习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1.主动生长:母语学习的先天主动性
人更多的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是存在,更是儿童生长的本身。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区别于一般的学习,具有先天获得、先天认知的特性,又具有主动习得、主动超越的功能,具有被动的主动性和主动的主动性。所谓被动的主动性,是说母语学习带有原生的主动性,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甚至是无意形成,存在即学习,学习即生存,从外部的沟通发展到内部的思维,即外言到内言的发展。所谓主动的主动性,就是一次语言到二次语言的发展。儿童来到这个世界,自觉地运用实践语言,又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言语,更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母语语文,就是一种活着的状态,阅读、理解、表达、沟通,无时不语文,无处不语文,无人不语文。endprint
2.獨特生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独特的发展成就了丰富性,而丰富性又造就了更多的独特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认知“这一个”。“这一个”一定区别于“那一个”,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学习能力差异,遗传基因不同,发展潜能差异,个性迥异带来了独特性。第二是要认可“这一个”。虽然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有主导的价值诉求,但是因为读者儿童都带有自己的生活背景、认知倾向、阅读见解,最后的呈现自然是丰富多元的。因此,我们倡导的语文学习,就是要启发儿童,引导儿童,鼓励儿童多角度地理解,多元化地感悟,多渠道地获得。第三是要认证“这一个”。这涉及到语文学习评价的问题。我校语文学科一直坚持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就取消了期中考试,学生自己出卷,无人监考,可以申请重考甚至跳级,进行语文素养的单项测试等等。这样的评价改革,初步实现了三大跨越:一是儿童成为了评价的主体,二是始终把儿童放在生长过程中,三是将儿童置于各种关系中引领他们的持续发展。在我校,尊重儿童已经不只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改变。
3.和谐生长:语言与精神是“一双眼睛”
整体性的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诸多要素是互相关联互为结构的,比如意与象的统一,形与神的和谐,文与道的结合,情与智的交融,尤其是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语言与精神就是认识世界的“一双眼睛”,二者和谐统一,将语文学习和精神建构统一起来,将语文学习与儿童成长结合起来,这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实现和谐生长的机制与学校语文学科聚焦的三大核心素养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一,广泛的阅读。提供广阔的学习背景,丰厚的言语情境,努力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舒展,精神获得自由。第二,深刻的思辨。依托语言这个载体,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化、深刻度。第三,自由的表达。好的课堂,儿童始终处于自由的活跃的高度愉悦的情绪中,激发了儿童内在的学习需求,引领儿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有三大范式:比德、缘情、畅神。精神道德是基础,情感体验是来源,身心和谐是标准。这样的语文学习,主体和客体和谐,人与世界和谐,数十年来,我们孜孜以求,追逐的便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
责任编辑:宣丽华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Learning Based on Integrity Growth
ZHANG Ming-xia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Wuxi Normal College,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Integrity growth is the ideal state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Chinese learning, the integrity of which mainly refers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Chinese subject,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childrens growth.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revolve around the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growth to focus on Chinese essential features, grasp the internal laws of learning, an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childrens growth, truly facilitating their integr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ntegrity growth; subject feature; law; valu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