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慧,葛玉兰
(1.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1;2.山东农业工程干部进修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大学文化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制高点。进入新时代,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迫切需要。
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根与源,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在高校加强内涵发展,争创“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新要求下,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大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新时代摆在大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不可否认,大多数高校注重发挥大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作用,把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推动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对标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对标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大学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在文化建设理念上,把大学文化简单等同为校园文化活动,忽视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理念提升、大学制度创新、大学形象塑造等深层次的文化构建,对在文化的层面上办大学重视不够。在育人文化方面,重学科专业提升,轻科学精神养成,对健全人格、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学侧重“教书”,忽视“育人”,对课程思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在学科文化建设上,着眼于大而全,人有我有,相对忽视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办学特色的打造重视不够。在发展定位上,立足形势变化完善和发展目标定位不够及时,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在环境文化上,重硬件设施建设轻文化理念和底蕴,景观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在制度文化上,管理模式官本位思想偏重,文化自觉、文化底蕴体现相对较弱,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体现学校整体文化形象、文化气质不够。凡此种种,无不暴露出我们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不足和缺陷。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文化研究,切实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水平,努力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就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推动大学创新发展。
大学精神是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积淀了大学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体现大学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定势,并引领大学塑造自身独特气质和风格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大学精神文化传统一旦形成,会随着时空的延展和人事的更迭不断延续,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熏陶和感染作用。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要提炼学校的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反映大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山东农业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以“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在师生员工中引起广泛共鸣,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
二要不断创新学校发展理念。发展理念主要阐明大学的发展规划和使命。发展规划是大学未来可以成就的具有挑战性的远景描绘;大学使命主要是表明大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山东农业大学始终牢记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不断创新发展办学理念。走进新时代,学校结合新形式、新变化、新目标、新任务,及时把办学目标定位调整为建设国际知名一流高水平大学,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增强了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办学目标团结拼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中有可贵的科学基础,科学中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二者密不可分。山东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高度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得益彰,通过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对理科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通识教育,通过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和实践中完善和充实自我,较好地实现了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部表现形式,在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山东农业大学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按照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思路,设计建设了一批既能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校园雕塑、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原则,设计规划校园“学实楼”等新建筑,打造了高品位的“人文校园”;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素质拓展大赛、“岱下文化讲坛”、科技成果展览等精品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了高水平的“科技校园”;不断提高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水准,营造了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规范师生行为举止,引导师生员工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健康向上的“全国文明校园”。
大学制度文化是促进大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制度化,建立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要坚持服务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选择,把促进师生员工的发展作为第一职责,把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二要坚持科学民主管理,坚持程序公开公正,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学校实际、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三要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多次进行大学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构建了以《山东农业大学章程》《山东农业大学制度汇编》为标志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了制度管人管事,依规依据办事的良好局面,制度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校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
教风、学风、作风是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行为的集中体现,它们共同构成学校的校风。围绕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做到了“三个从严”:一是从严管理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争做“五个表率”,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干部在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中的先锋示范作用。二是从严要求教师。通过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多层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等方式,激励教师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文明的言行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三是从严教育学生。坚持“三全育人”,完善多项学生管理制度,做到思想教育、严格管理、文化熏陶并重,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好本领,立志成才报国,努力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的协调发展。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没有学术,就无所谓大学。学术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大学学术文化建设要倡导学术自由,严谨求是,批判精神和坚守学术道德。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学术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先后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励520余项,培养了以8位院士为杰出代表的优秀人才22万余人。近年来,通过设立“孔子学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设立科研勤工助学岗位,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举办“博士论坛”“文化大讲堂”等学术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崇尚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学习习惯,坚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维方式和敢于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规律和中外办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不仅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大学必须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要摆脱低层次的文化建设活动,将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度去认识,真正以塑造大学精神为己任,以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使大学文化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继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其次要加强对学校历史传统的研究和宣传,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更新传统的陈旧观念,克服观念的阻力,大力丰富拓展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大学文化包含着所有大学共性的东西,是大学生存的基础。但特色和优势是大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凸显大学在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大学独特的文化品位,使大学在具备大学共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学。
大学办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发展,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实现大学的发展。大学发展不是孤立的,大学文化建设也不是特立独行的,必须对接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弘扬主旋律,通过文化创新、理念提升、制度完善等方式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不断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