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易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山东 青岛 266555)
当代认知语言学派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我们的概念体系从本质上讲都是隐喻性的(Lakoff,1980)[1];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束定芳,2000:28)[2]。隐喻的认知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概念相似性的体验,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隐喻从本质上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是我们认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隐喻通过相似性构建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这种映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对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同质性与异质性解读。我们有必要从认知视角出发,根据跨文化因素的异同性,在隐喻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保存原语文化的精粹,也能使目的语读者在跨文化阅读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等值信息。
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普通语言大约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于隐喻概念(赵艳芳,1995:67)[3]。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负载了丰富生动的文化特征。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不乏相似之处,因此,尽管民族语言千差万别,然而植根于共有的认知结构,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产生共鸣,并孕育共同的隐喻概念。例如,人们习惯于借用方位关系喻指情绪的变化。
1.This victory cheered them up.
2.You are in high spirits.
3.I don’t want to let you down.
4.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这些表达的意象都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空间体验,用“UP(向上)”或“HIGH(高)”,和“DOWN(向下)”或“LOW(低)”来直观描述人的心理状态,这一隐喻的经验基础来源于直立挺拔的体态,而这通常都是与正面积极的身体或情绪相联系。汉语中也有大量类似的表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善若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江河日下;胯下之辱;情绪低落等等。因此HAPPY IS UP/SAD IS DOWN的方位隐喻概念为英汉语所共有。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太阳、星星、篝火,蜡烛等光源体总带给人以温暖,愉悦,幸福的感受,将光亮与积极情绪联系起来就顺其自然了,因此汉英两种语言中皆有“喜悦是光 JOY IS LIGHT”的概念隐喻。例如:
5.When he heard the news,her eyes sparkled.
6.He beamed with pleasure.
在汉语中,用光意向的隐喻也不少,例如万家灯火,容光焕发,满面红光,光彩夺目等,都体现了温暖与喜悦等正面的情绪表达。另外,还有自然界动物的自然属性,在人类长期实践过程中,与动物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因此动物身上所具有的特征也常常被用来喻指人的性格特征。比如:
7.He is an old fox. “Fox”狐狸作为动物的属性,它给人的感觉是“奸猾”,“狡诈”,这里的“an old fox”的意思是“老奸巨猾”,fox英语中喻指人做贬义用,而汉语中也多以“狐狸”贬喻人,如“狐朋狗党”,“狐心多疑”,“狐假虎威”,“兔死狐悲”等,其隐喻与英语如出一辙。类似的,英汉都以狮子比喻高贵或王者,以羊羔比喻温顺,以驴比喻愚钝固执,以蝎子比喻心肠狠毒等相互对应的例子。
可见,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活动与环境互动造就了人类的感知系统,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与主观的经验判断的趋同性,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了思维与语言中。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隐喻表达中,不乏以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与认知心理趋同性为基础的隐喻,这种具有同质性文化对应元素的隐喻,其跨文化的亲和力也是最强的。
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文化内容,带有特定的文化烙印,由此形成了带有民族性的隐喻。隐喻中所使用的意向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所以,隐喻的文化异质性主要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1.地理环境与生存环境
生活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其发展必然会受其地理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在人的思维、行为和语言中留下文化烙印。英国处于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因此多采用与海洋或水有关的词汇来隐喻人类的生活。如:something fishy(事有猫腻),be in deep water (水深火热),clear the decks(准备战斗),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过夜的船-萍水相逢的人),be in low water (搁浅,捉襟见肘,缺钱花),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等。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派生出不少与农耕粮产相关的隐喻,如久旱甘霖,拔苗助长,颗粒无收,枯木逢春,落叶归根等。另外,由于农耕生活极大地依赖家畜,关于动物的隐喻比比皆是,如鞍前马后,老马识途,鸡犬升天,亡羊补牢,狗仗人势,狡兔三窟等。
2.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宗教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宗教的建立离不开隐喻,隐喻为宗教的创立提供了基础。基督教的《圣经》对其文化语言影响十分深远。英文的许多隐喻都出自《圣经》中的典故。例如 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Pandora’s box(祸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等。
佛教作为汉语文化中作为重要的宗教脉源,在汉语的隐喻中生动活跃,如十八罗汉,口吐莲花,金盆洗手,大慈大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另外,神话故事也为隐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唐僧肉,紧箍咒,火眼金睛,菩萨心肠,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3.哲学思想与审美心理不同
英汉语言中在对数字的审美心理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哲学思想。汉语崇尚双数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把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成语“四季发财”、“十全十美”;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使西方人对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往往一分为三,行文逻辑也往往采用立论,分析,结论的思辨三步走的过程。
另外,颜色隐喻也反映了民族差异化的审美倾向。汉语中,红色的意象特征为节日的红火,使人联想到喜庆,成功,吉祥,幸福,常常被隐喻到学业,商业,事业,生活和爱情等各各方面,如:“开门红”,“满堂红”,“红红火火”,“大红大紫”等。但红色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血腥,危险等有关,是非吉祥色。如:running in the red负债经营
由于翻译从本质上是处理文化的负载现象,进行信息传播和语际交流,翻译过程保留原文的内容精髓,实现语义通达和功能性传递,尤其在隐喻文化要素的,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存原文风格。
英汉语言中属于对应关系的隐喻在喻体和喻义上是基本一致的,对等的翻译使译文读起来非常的通达,没有跨文化的阻隔感。比如:
1.That is foundation for this theory.那是他理论的基础。
2.Our love is at a crossroad.我们的爱情正在十字路口上。
这种译法将原文的内容和喻体都完全保留下来,是最理想的翻译策略。但这种例子数量极少,更多的属于跨文化隐喻。
事实上,异化在翻译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入乡随俗,真实地反映外国文化。当原语隐喻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时,便可以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既能保留原文的隐喻原味,又可以完善译语中的隐喻表达。
例如,在翻译毛泽东的著作时,最好把他使用的中国习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直译成“You want the horse to run fast you don’t let it graze” 这样传达了句子的原意,体现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同时又传播了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如何实现隐喻的功能对等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翻译承载的不仅是单一的语言信息,还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作为译者,首先必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甚至宗教信仰深刻解读,以求在译文中保持隐喻的原力和跨文化张力。其次,要在源语中发现隐喻转换的要点,建立恰当的映射,灵活处理和变通,准确传达原语中的隐喻含义,以呈现忠实传神的译文。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