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索思维导图在高职外科护理学病例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6级高职护理5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病例分析),将2016级高职护理专业6班学生作为对照组(应用普通教学方式进行病例分析),比较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实验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病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
关键词:思维导图 外科护理 病例分析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或脑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國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在分析了人们的笔迹习惯,以及在训练“学习障碍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1]。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通过有助于视觉刺激的符号、关键词。颜色以及联想意向,增强记忆,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2]。本研究主要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完成外科护理专业病例教学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对学生思维导图的观察,找出学生在解题过程的错误与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病例分析的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6级高职护理专业5班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6班4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8-21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比较法。对实验组实施教学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探究阶段避免上合班课,随时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实验进展。教学干预实施1学期。
3.教学方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实验组在授课前先由教师收集典型病例,并教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授课时教师先利用思维导图对外科疾病进行讲解,再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绘制出其对指定病例的分析思路,由教师给予指导。
二、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90%的学生表示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遇到病例分析题时头脑清晰,能准确抓住解题的关键点。87%的学生表示喜欢外科护理学,并能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其他学科中。
对照组的学生82%表示病例分析题过于复杂,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正确方向。50%学生认为外科护理学内容比较难懂,不能融会贯通。
三、讨论
1.思维导图在高职外科护理学病例分析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间接提高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
2011年国家护师执业职格考试大纲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加了病例分析题,分值占80%,综合考核考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3]。外科护理学作为护士资格考试的重点组成部分,所占分值历年都很高,因此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病例的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外科理论成绩,也可以间接提高学生执业护士考试通过率。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外科护理学病例分析中的意义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病例分析中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的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点。(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结语
思维导图高职外科护理学病例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在本实验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使学生理论成绩得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思路也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31(8):120-124.
[3]皮流丽.思维导图在中职内科护理病案分析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7(14):111-112.
[4]袁俐.浅谈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81.
作者简介
李炎(1983.12.22—),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白山市,职务/职称:主管护师(中级),学历(本科),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