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摘 要:3~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要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比技能、成绩等重要的多。
关键词:行为习惯 环境 氛围 榜样
中班幼儿在父母保护下慢慢成长,学习培养习惯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正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中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那如何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中班幼儿行为习惯呢?
一、放手让幼儿尝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们总是 “怕”,怕幼儿不会也怕幼儿做不好。遇到事情包辦代替,主动替幼儿完成,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只会让幼儿得不到尝试,收获不了生活经验。遇事依赖父母,自主学习发展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养成不敢挑战新事物,畏难胆小的习惯。这很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班级中开展幼儿自理实践操作活动。让幼儿互相帮助,学习正确洗手、午餐、穿脱衣服裤袜、收拾玩具图书等。主动帮助不会的小朋友,纠正不对的行为习惯等……慢慢的,小朋友们的自信心增强了,愿意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自理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的提高,形成了初步的独立意识。经过多次练习,现在我们班的幼儿养成了自己洗手、进餐、穿脱衣服鞋袜,晨午间活动或区域活动后能自觉主动的收拾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二、营造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能够正确的进餐,还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孩子们在用餐的时候,遇到不喜欢吃的不愿意吃,挑食。甚至在桌子上撒满米粒和菜。老师和阿姨看到后,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先了解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益处。以后遇到这些不喜欢的蔬菜先让幼儿少量的尝试,逐渐增加,直到完全改正这些挑食的习惯。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尝试。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小弟弟为什么会变成漏嘴巴,大公鸡和小弟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吃饭时掉米粒的现象慢慢变少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多注意观察,要抓住一切可表扬的契机,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要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积极用餐;对进餐中掉饭菜、剩饭甚至把饭扣在地上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使这种宽容、谅解成为幼儿的开胃菜,促进幼儿的饮食。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侯雨辛小朋友对进餐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常常将饭菜含在嘴里或吐在碗内。经过幼儿园的教育训练,孩子在进餐习惯和进餐时间上都有了进步,但在家中仍要大人喂。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配合并能和幼儿园一样地要求孩子,不无故迁就,在家中坚持让孩子独立进餐坚决不喂,而对孩子进餐时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渐渐地孩子在家和在园一个样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就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不同的尝试机会,让幼儿自理能力得到锻炼,让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服务的技能。如早上起床能自己刷牙、洗脸、穿衣服、学习整理床铺,能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在幼儿完成一项挑战后,家长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坚持。当幼儿的存在价值被肯定,幼儿获得成就感;这会让幼儿无比的激动和快乐,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总结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光靠正式的学习活动来教育幼儿是不够的,得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和积累。这是一个从陌生——尝试——练习——熟练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更多的重复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辅之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小伙伴的示范榜样作用,再逐渐加以引导与强化。更好的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当然,其中还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空余时间多加以教育,适当改进了。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家里的宝贝。现在的幼儿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基本能满足幼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导致一些幼儿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要急于求成,至使前功尽弃,只要坚持下去,必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