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皖江+孙彦会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探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一方面可以更好理解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扶贫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扶贫过程凸显的传统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应用于扶贫思想的方式和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思想;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64-02
一、 习近平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开发工程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基本方略、工作要求以及方式方法等都做出了全新阐述,包括稳定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合力扶贫等。
就宏观层面而言,按照中央部署,到2020年如期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是难度极大,用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来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共识,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前提和基准,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微观层面而言,脱贫目标的完成对于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直接的关键作用,就间接而言,也关系到“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目标的实现、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脱贫任务”的完成都是不容置缓的。
二、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内生逻辑
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1]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多次讲话和著述中,更重要的是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应用在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其中扶贫思想中的体现更是突出。
习近平本人有热爱读书和专研典籍的良好习惯使得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了解颇深,扶贫思想中处处可见其踪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王阳明心学中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这些精髓都在新时期扶贫思想中有所体现。
(一)扶贫思想是实现“大同理想”的根本基点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是这样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近代,洪秀全有《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有《大同书》后来的孙中山、毛泽东等都为实现大同理想进行过探索。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华儿女创造大同理想世界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毋庸置疑“消除贫困”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大同理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切实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顽固性的世纪难题。
中国致力于本国的脱贫问题,在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命运共同体中,同样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二)扶贫思想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的部分。古有“民贵君轻、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的民本思想,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体现了我国是一个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习近平扶贫开发新思想更是民本思想在21世纪践行的最好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扶贫思想提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是对扶贫思想的践行。只有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目标才能够实现。脱贫不仅仅是解决广大贫苦群众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力,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的扶贫工作正是真真切切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民本思想”的重新解读。为人民造福是乐民之乐,人民从贫困的泥潭中脱离出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内源扶贫思想是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辩证继承和发展
王阳明心学不同于其它儒学,它主要强调的是生命本体的灵活体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新时期扶贫思想中的“内源扶贫”同样主张贫困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脱贫。
习近平提到:“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生活动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的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所以仅仅靠经济扶贫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困地区的贫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的开发难、进步慢等难题,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于帮助和支持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更重要的就是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这就要做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力量,增强脱贫对象的自尊心和自信力,从源头上实现脱贫,内源扶贫的思想精髓便是激发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外在力量和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源扶贫就是通过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自主脱贫和源头脱贫的彻底脱贫方式。通过刺激扶贫对象,将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意志激发出来,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协助扶贫对象依靠自身力量摘掉贫穷的大帽子,实现脱贫。
三、扶贫思想凸显独特的传统思维方式
习近平扶贫思想凸显了传统辩证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
(一)扶贫思想中的辩证思维方式endprint
传统辨证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矛盾的,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彼此联系,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道家思想为典型代表。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运用积极的方法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可行性方法论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抓关键、找重点,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近平扶贫思想中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都体现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既注重总体规划,对扶贫工作作出全面而详尽的规划,为各地推动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又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扶贫试点作出具体规划。把伟大的脱贫目标与具体的脱贫规划结合起来;在扶贫主体上,坚持政府扶贫为主导和发动全体人民合力扶贫有机统一;在扶贫措施上,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有机结合;在整体上,坚持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同样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居安思危的辨证思想,习近平扶貧思想正是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忧国、忧民意识的体现。“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2]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法思想。
(二)扶贫思想中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与我而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到后来的“天人合一”都是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的体现。
整体思维主张把握全局,全视角把握对象。扶贫思想中整体思维的方法论体现在多个方面,习近平扶贫新思想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习近平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全民族发展的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社会扶贫、内源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既有发展经济的物质扶贫,又有加强教育的精神扶贫,既有农业扶贫、工业扶贫也有教育扶贫等第三产业扶贫。在扶贫工作运用过程中,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各地区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另一方面是国家给予各地区实施重大战略规划,对政府和扶贫对象自身实施双向驱动,发挥整体力量,全力参与扶贫、致力扶贫。就扶贫自身而言,在社会这个大系统角度看,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的进行就是要提高扶贫工作对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均衡关系与结构优化水平,以促进社会大系统中区域间的均衡与协调,也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扶贫是一项极具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从整体、全局的高度考虑并给予对策,脱贫目标的完成才会更有希望。
(三)扶贫思想中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1]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及具准确的表述。在扶贫工作中,习近平一改以往扶贫的传统方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全新的扶贫理念和方式。使扶贫工作进度出现了前所为有的崭新局面。习近平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3]习近平全新扶贫理念尤以“精准扶贫”更具有代表性。现如今,我国经济新常态概念和认识深入人心,对各项工作与决策都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精准扶贫”就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提出来的,是一种将扶贫理念、扶贫行为、扶贫结果都注重精准度的全新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方式是对传统创新思维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 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 2014-07-0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褚永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