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花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精神病防治院,江苏 南京 211214)
近年来随着居民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精神分裂患者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精神分裂治疗方案,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则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方式[1]。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及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此,采取康复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具有现实价值。
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前33例为对照组,后33例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6.45±1.3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90±0.45)年;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46.30±1.30)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05±0.50)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陪伴患者聊天、指导患者相关日常活动动作,对患者进行心理引导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同时尽可能消除可能对患者产生刺激性的事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首先,培养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升护理人员实施康复护理时的技能。其次,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若患者的注意力长期停留在疾病上,那么对患者健康与治疗均会形成不利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必须采取移情护理策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引导患者多参加各类有益的健身活动,鼓励患者多参加各类文娱活动(如太极、舞蹈等);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疾病的治疗。再次,加强对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引导,例如,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洗护;引导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与智力交流,提高患者肢体活动与智力水平。此外,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中医保健与运动疗法等多层次的治疗,帮助患者同时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医生饮食建议指导患者的饮食;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优化患者住院病区的环境,在病区摆放一些鲜花、适度引入自然太阳光、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从而改善患者心态。
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此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来收集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该问卷分社会功能、肢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睡眠质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最高得分25分,最低0分;问卷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x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6.50±2.33(分)、46.71±2.35(分),两组患者得分无差异(x2=0.365,P>0.05)。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措施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9.52±3.47(分),高于对照组的70.46±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05,P<0.05)。
精神分裂是当今社会日益多发的一种疾病,其病发既有先天性原因,也存在后天影响。目前,我国在各地均设置了精神病人康复护理中心。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从而改善精神病人的健康状况,促进精神病人的恢复。
在传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中缺乏对患者康复的针对性护理,所实施的护理措施具有普遍性意义而缺乏个性化设计。为此,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服务活动[2]。在护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从医疗角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训练;另一方面从患者情感角度出发,给予患者以合适的心理安慰与健康教育指导[3-4]。本文研究显示,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措施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所以,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吴丽媛等指出在综合护理中康复护理内容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