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希汝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其主要是由于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起的下肢动脉阻塞、狭窄导致的,现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正呈现出一个逐年上涨的趋势[1]。在该疾病的治疗中一般采用血管腔内疗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但术后的并发症仍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本研究就此疾病的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展开研究并作出报告如下:
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71.5±14.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诊断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对本次临床试验知情同意。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取栓治疗等。同时于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常规检查,对患者下肢病变情况做到尽可能多的掌握,从而确保手术方法最贴近患者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干预,告知其疾病的基本常识并为其介绍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必要时可为患者介绍临床手术医师的资历,从而消除患者即将进行手术前的焦虑、恐惧心理。在患者正式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为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0.9%)300~500ml,做好相关的皮肤清洁工作,术前12h禁水禁食并于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1.2.2 术后护理干预
在患者手术后,如不及时的进行护理干预很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有时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术后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确保疾病成功康复的重要举措,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护理,患者治疗后难免需要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而静脉通道的封管处理、消毒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对患者的皮肤、肢体进行护理,在患者术后不少患者不想行动,导致长期卧床,这就极有可能导致压疮,坏疽,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对肢体进行活动,对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也要给予关注;三是在患者术后要密切注意其皮肤、尿液的健康程度,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刻向医师汇报。
1.2.3 疼痛护理
患者进行手术后出现疼痛是极为正常的,一些患者由于疼痛导致情绪长期不佳,一些患者还会过度的依赖镇痛药物,在临床的护理中要注意把握引起疼痛的原因,在正常使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调整体位,选择最舒服的姿势,同时可以辅以泡脚,心理安抚等方法缓解疼痛[2]。
对患者手术再通率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
患者治疗后成功血管成功再通45例,再通率达90.00%;其中3例出现急性动脉血栓、4例皮下淤血、2例压疮,经过护理干预后均成功康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来很多痛苦,在临床的治疗工作中一般都采用血管腔内疗法进行治疗,其对患者创伤小、安全性较高,被许多临床医师所接受,但治疗后的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的并发症[3-4]。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手术前、中、后期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是极有必要的[5]。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发现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术后的并发症也显著降低,本研究中共计出现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经过术后的护理干预后均成功康复,效果显著。总的来说,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血管腔内治疗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临床治疗手段,护理工作者在整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护理配合,能够显著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采用血管腔内疗法联合护理干预配合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