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形成特点及美学价值探析

2018-01-29 09:06魏启东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目连九华山余姚

魏启东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根本力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和学习其中文化精髓,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多好处,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和学习传统戏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青阳腔是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研究它形成特点的美学价值,更能挖掘青阳腔深层次的美,为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青阳腔提供支持。

一、青阳腔的形成时间体现了悠久性之美

青阳腔的形成非常的久远,具体产生在什么时候,研究青阳腔的学者和专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产生在元朝,也有人说是在明朝,大部分学者专家都倾向明朝一说,他们认为青阳腔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他们的依据是汤显祖的《庙记》,因为汤显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明朝嘉靖年间青阳腔传到江西北部包括南昌一带,由于青阳腔的传入,当地的弋阳腔渐渐被取代,已经很少人在唱弋阳腔了,所以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描述判断青阳腔形成于明朝嘉靖。本人认为青阳腔产生明朝初年,因为青阳腔在嘉靖年间已经传入江西,取代了当地的弋阳腔,就是说明在明朝嘉靖年前青阳腔已经形成,在安徽青阳县这时候的青阳腔早就成熟,向外不断传播,一个剧种的形成肯定需要很长时间,最少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发展,所以青阳腔的形成最少要在嘉靖年向前推五十年或更长,因此青阳腔形成于明初是合理的。换句话说,不管产生在嘉靖年间还是明朝初年,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充分体现了青阳腔悠久性之美。

二、青阳腔形成的原因体现了多样性之美

(1)青阳腔的形成受到其它声腔的影响。首先,青阳腔的形成受江西弋阳腔的影响,弋阳腔的形成比青阳腔要早,弋阳腔传播也到达了池州地区,弋阳腔的特点主要是颂神为主的剧目,和宗教祭祀有关的内容,其唱腔是比较古老庄严,由于弋阳腔的曲调过于呆板,青阳腔新的剧种的出现,弋阳腔渐渐衰落,也使得弋阳腔不得不转变,和青阳腔融合在一起,产生了青阳腔新的声腔,汤显祖在《庙记》中也记载了,嘉靖年间在江西东北部的弋阳腔被青阳腔取代,一个剧种被另一个剧种取代,不是瞬间能完成的,肯定需要很长时间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以青阳腔取代弋阳腔必然吸收了弋阳腔一部分腔调内容。其次青阳腔的形成受到余姚腔的影响,在青阳腔形成前,余姚腔已经在徽州地区流行,余姚腔因形成于余姚而得名,余姚腔的特点属于高腔,其中有“滚唱”的表现形式,演唱和念白并用等,这些特点和演唱形式在青阳腔里都有体现,而且青阳腔里的很多剧目都来自余姚腔,如《赵贞女》《拜月》等,多为描写家庭伦理和世俗生活的剧目,贴近老百姓生活,受到广泛欢迎,因此青阳腔继承了余姚腔声腔和剧目,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如青阳腔里的“滚调”就是从余姚腔的“滚唱”中继承过来的,青阳腔在余姚腔的基础上把“滚调”发挥到了极致。再次,青阳腔的曲目一部分来自昆山腔,到万历年间传统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昆山腔和青阳腔,两大声腔在传播中,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秀剧目,如青阳腔里的《玉簪记》就是吸收了昆山腔的剧目。青阳腔对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的继承和吸收,表明了青阳腔是集各家之所长,形成是多元的,体现了多样性之美。

(2)青阳腔的形成受宗教和地方戏的影响。说到青阳腔一定会说青阳腔和宗教的联系,也不得不提到位于青阳县境内的一座名山,九华山被誉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就坐落在青阳县。据记载,佛教在晋代就传入九华山,唐代开元年间新罗国(朝鲜)王族僧人金乔觉来到九华山修炼,被时人尊称为地藏菩萨的化身,自此,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宋、元、明、清一千多年,到了明朝,九华山佛事活动盛行,香火非常旺盛,九华山闻名全国,信徒纷至沓来,佛事活动一直以来年年不衰,宣传佛教思想,明万历年间,九华山的游人香客有时一日能达万人以上,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繁荣,九华山无疑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这种繁盛的宗教文化肯定渗透到当地的方方面面,包括产生在这一地区的青阳腔,九华山地区的宗教活动深深地影响了青阳腔的形成与发展,宣扬宗教思想的目连戏,就是当地重要传播佛法、儒教、道教剧种,目连戏在我国传播很广,主要随佛教传播的全国各地,剧情多反映封建孝道、因果报应等,从宣扬宗教的目连戏到青阳腔,也是目连戏从庙宇道场向民间传播的表现。青阳地区繁荣的宗教活动,为本地区目连戏、傩戏提供得天独厚的土壤,池州地区的傩戏比目连戏更久远,傩戏渗透着远古的气息,它是戏曲的源头,池州地区的傩戏还保留着一部分南戏的特点,青阳腔里的一些剧目来自傩戏剧目,如《孟姜女》《刘文龙》等,目连戏、傩戏为青阳腔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青阳腔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民俗和民间音乐。民俗是民间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团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青阳腔的形成是在青阳民俗基础之上的,青阳地区在明朝时期经济比较繁荣,利用长江水道的便利,漕运和工商业慢慢兴起,城镇居民逐渐增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城镇,有的城镇居民可达上千户,随着这些小城镇的发展,民间的文化模式也随着发展,一些民俗活动非常的丰富,皖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的习俗,一个宗族的在一起祭祀叫宗祭,一个家庭的祭祀叫家祭,每当祭祀的时候都非常热闹,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吹拉弹唱样样精彩,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为青阳腔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有,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这些地主或有钱人,为了管理和耕种这些田地,雇佣大量的佃仆,这些人除了给地主耕田种地、看家护院外,也有一部分人训练成乐工,为民间的婚丧嫁娶所用,他们在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聚在一起练习音乐,这些乐工基本上是世代相传,他们不仅继承了前辈的吹拉弹唱的技术和技巧,也继承了上辈流传下来丰富的民间曲目和曲调,有了这些人一代代相传,民间曲调才能生生不息,明朝时期这种佃仆制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地方戏曲的发展,青阳腔就是在这样的民俗背景下孕育而生。当然青阳腔的形成更离不开青阳地区的民间音乐,所有的剧种和声腔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在所处地区民间音乐基础上产生的,和本地区的语言、风俗、生活环境等等密不可分的,这些元素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中国地缘辽阔,各地孕育了不同的民间音乐,因此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剧种和声腔,不同的剧种声腔表现了鲜明的地方性。明朝以来全国民间的民歌小调大量兴起,皖南地区也不例外,民歌小调盛极一时,如《桐城歌》《银绞丝》等等,这些歌曲曲调优美朗朗上口,经久流传,同时这一时期民间的说唱音乐兴起,如北方的俚歌俗曲也传到了青阳地区,等等这些民间音乐为青阳腔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三、青阳腔的形成发展源于本身的自然性之美

(1)青阳腔有生具来的平民气质。青阳腔从音乐腔调到伴奏形式都反映了老百姓的审美,表达了最基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唱尽了人间百态。青阳腔是平民之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起初是不受上层统治阶级欢迎的,许多达官贵人避而远之,表现的非常排斥,明朝官员李维祯听完青阳腔的演唱后这样说:“其俗恶,使人掩耳壳。”可以看出他对青阳腔是多么的反感,他认为青阳腔是平民听的,是恶俗的听不下去的,李维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上层阶级的看法和思想,他们从心底瞧不起青阳腔,认为青阳腔是平民俗人演唱和欣赏的,登不了大雅之堂,只有老百姓才会喜欢这种戏,表现了上层达官贵人对青阳腔是多么的不屑。虽然统治阶级不喜欢青阳腔,但是随着青阳腔在民间的不断壮大,欣赏青阳腔戏曲的上层人士也越来越多,青阳腔通过其优美的唱腔和热闹的锣鼓伴奏,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位观众,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青阳腔这么受欢迎,是因为青阳腔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剧情反映着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由于元末明初,社会状态不稳定,现实生活比较严峻,此时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著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样一些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也扩展到戏曲的创作,一些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现实体裁剧目大量涌现,青阳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并兴起的,这也充分说明了青阳腔是接地气的,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青阳腔是用平民百姓的视角,塑造人物来讲故事的,无处不体现其浓厚的平民气质,因此它以势不可挡的气势传遍大江南北。

(2)青阳腔自身的演唱和伴奏特点说明了它的自然性之美。说到青阳腔的特点,不得不说它的“滚调”。“滚调”是青阳腔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青阳腔里的“滚”元素不是青阳腔自创的,它是继承了南戏里“滚”的部分,南戏的形成要追溯到宋朝,南戏对南方戏曲的形成都有影响,青阳腔也不例外,南戏里的“滚唱”的成分,还不是很成熟,还不能说是“滚调”,只能说是“滚调”的初始状态,只有到了青阳腔时期,“滚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演唱时可以滚里加滚、滚中有滚,演唱的非常的通达,形成了“畅滚”,此时的“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滚调”,“滚调”的种类很多,为了表达不同的剧情不同的人物,就相应的用不同的“滚调”,这样使得青阳腔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滚调”的大量使用有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起到强调作用,用“滚调”的唱法反复强调所说的内容,使人印象深刻;其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为青阳腔的表演基本上在比较嘈杂的地方,“滚调”这样是演出方式,演员的情绪比较的激昂,能在杂乱的环境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再次,烘托剧情和气氛,“滚调”能把剧情的内容充分释放,演员演唱起来很有激情,充分的感染观众。因此青阳腔里“滚调”的精妙的运用,为青阳腔提供了无穷的活力,受到广泛欢迎。青阳腔的特点除了“滚调”,那就是他的伴奏了,青阳腔的伴奏不像有些戏曲用管弦乐器,而是用锣鼓伴奏,一说到锣鼓,大家可以想象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广大劳动人民就喜欢这样喜庆热闹的场面,青阳腔用锣鼓伴奏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青阳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表演形式“一唱众和”,就是一个人在台上唱,许多人跟着附和,包括伴奏者和观众,也就是所谓的帮腔,这样青阳腔在表演时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台上台下都变成了它的舞台,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青阳腔自身拥有这么多的优点,也难怪它红极一时,也更加证明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然性之美。

四、结语

青阳腔戏曲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传唱至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瑰宝,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扎根在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上的,来源于民间的丰厚滋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审美情趣,青阳腔广泛的传播与其自身的优点密不可分,它博取众长,形成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唱腔,它的美是经过一代代人民群众检验的,历史考验过的美。在当今历史新时期,我相信青阳腔会更加美丽多彩。

猜你喜欢
目连九华山余姚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目连戏的现实性
现在你踏实了吗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杜牧与会昌灭佛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