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艺术的造型本质看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

2018-01-29 06:00江保锋吴定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物象素描思维

江保锋,吴定丙,谈 峰,薛 敏

造型,是艺术设计者运用诸如结构、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等不同手法和材料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塑造出的用来表达对客观世界且具有主观性反映的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往往具有直觉的意味性,是造型设计者和欣赏者主客观之间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把视觉感受由视觉表象延伸到内涵本质的审美过程,从而产生出造型艺术的视觉美.

在现代设计的学习过程中,造型课程的开设效果决定着受教者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受教者通过在造型课程中对各种视觉因素的思维发散和寻找以及运用认识和理解形象世界的能力,来把握内在的造型规律,发现审美中的潜在价值,进而揭示出美的规律.无疑,造型课程使受教者获得了某种增强视觉形式表现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这种途径和方法可以使设计者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视觉艺术中的各种语汇因素,通过丰富的视觉形式语言为设计者的主观创造性意向服务.

1 现代设计的造型本质

1.1 造型意识的起源之本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当猿从树上转移到地面生活之时,使用工具(石块、棍棒等)就成为了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此时双手就对工具有了标准性(粗细、长短、大小)需求,触觉对工具的使用变得更加敏感,这必然需要视觉的引导与帮助.由于使用效率决定生存状况,经过漫长的摸索,原始人在没有使用触觉之前就能通过视觉对一定距离之外的工具做出直觉判断,分析哪种原始工具更适合生存需要过程中劳动的使用.原始人在一定距离之外通过视觉做出的选择性判断正是我们现代称之为“形”的东西.当今科技研究认为,这种表达视觉形象的“形”是视细胞与皮层细胞组合体的生理结构固化形式.原始人就是通过相应的视觉细胞以固化的生理结构对工具的选择在视觉抽象物中起反应,这里的视觉抽象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形”.由此,人类对形状的感觉便产生了.真实的物象长久积存于原始人的记忆中,如果遇到新的视觉物象时,皮层细胞中的信息就会发现与之相关的、令其兴奋的、精神愉悦的物理反应,从而产生出造型的心理原动力.除了形态以外,物象的色彩也能不断激起原始人对心理的敏感度,也可形成一种独立的心理力量.原始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色彩因素,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物象判断所需,而是更多地满足了心灵的精神抽象之用.人类在对形、色的感觉形成过程中,视觉系统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生理结构,使其更加适应生存需求,同时也为人类脱离动物做好了“另外的物质形式”上的认知基础,一旦人类遇到这种所谓的“另外的物质形式”,便可唤起具有相同情绪性上的“造型”意识,情绪性将人类在“有意识”的造型方面向前迈进着.[1]

所以,作为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要素在人类认知信息过程中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化产物.

1.2 造型的传播功能之质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需要,产生了原始的语言.同时,人类认识到以物质载体为形式的视觉系统也可以充当沟通需要的媒介物,这种从自身视觉对外界的感受中获取的表达方式与语言有着“异构同质”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语言传达的准确性更高一些,这些物质形式此时已经不仅仅被看作是天然的物质存在了,而是被人类转换为只有创造者才能解读的符号化视觉语言.符号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精神与文化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来表达经验,并将符号分为具有推理性的符号和具有表象性的符号,推理性的符号就是语言符号,表象性的符号就是非语言符号,视觉系统的符号既是这种非语言符号,同时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载体之一,是人类自身在实践、体验以及经验基础上抽象出的物质化产物.

艺术符号在造型、色彩和心理感受方面都与人类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结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生物遗传,在人类的后天生理中得到保存,也就是说,由于遗传,人类在临界年龄前对图形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但前提是必须通过大量的视觉刺激.可以看出,以造型和色彩要素为主要载体的视觉符号在人类本能的学习和储存之后可以获得再现,继而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交流与传播的作用.所以,包括文字在内的通过形状、颜色为传播方式的视觉符号在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2 基于现代设计造型本质下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与创新

2.1 素描课程与设计素描课程

1911年,周湘私立美术学堂最早在我国开设素描课程,一直到1928年国立艺专成立之时,均沿用欧洲教学体系下的素描课程,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认为艺术研究要以素描为基础,自此,徐先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他号召美术专业院校要强调素描课程在造型训练中的重要意义,这种理念在一定时期对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60年代,苏联和德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也一度影响着中国的素描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素描教学体系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新的素描理论以及新的观念伴随着开放的思潮得以迅速发展.

素描,可以直接被看作是“朴素的描绘”.汉语对“素”字的解释为单纯的、直接的、质朴的和真实的.认为“描”有写、画、临摹、写生和挥舞之意.西方对素描的解释认为,素描是以线条为手段,用以表现人物、风景、物体、符号、感情甚至抽象物的艺术形式.素描课程是一门关于认识事物形态和表现造型的训练体系,是所有需要以造型为表达形式的艺术门类所需要的一种辩证的、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基本表达方式.传统的素描训练更注重对艺术思维中感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将客观存在物象下的很多视觉元素,通过绘制者的主观提炼和加工,构造出具有意味性的造型图式,在情感上更偏向于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设计素描课程就是在传统素描适时发展的基础上,作为现代设计基础而进行的各种素描训练.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设计素描的教学沿袭着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素描训练的目的性上也继承着“纯艺术”的审美价值,更多的是对造型准确度、结构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训练,而现代设计素描的训练目的是以实用为审美功能,主要以“形态”作为视觉表达的语言进行探索性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素描在训练中对“意图构想”不足方面的训练.设计素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素描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2.2 素描课程的现状及设计素描课程的探索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虽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对设计素描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但就其本质而言,并没有彻底改变教学上把创造性思维和挖掘个性图形语言作为主要的探索方向.

(1)以写实造型为宗旨的传统素描课程.传统的素描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写实基础,强化对造型的把握能力,考核体系中也把学生的造型写实能力作为衡量画面优劣的标准.这种强化造型能力的素描课程一直以来既是以培养学生在绘画审美素养意识下的视觉创造力为基础性手段.[2]当今,我国素描教学体系和理念中,这种培养方式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然,并不能认为这种偏重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绝对摒弃,这种体系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实并非是单纯地训练写实性技巧,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客观物象来促进思维方式,继而使物象得以深化描绘,使得脑、眼、手之间具有极高的协调性,以便建立以物象为前提的造型、结构、空间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审美意识.

通过写实性的造型训练,能从物象结构到视觉理解,从客观感受到主观意识,从外在图式到造型语言,从视觉精神到艺术品位等方面的感悟得到融合提炼.以写实为主的素描训练能够包含一切视觉艺术的造型基础,通过绘制者的整体观察、分析判断、综合表现等能力的运用,加上观察方式上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进而确立起二维基础上的三维关系,实现训练注重视觉真实的艺术体系.

以写实造型为主要训练目的的教学意识的特点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对形体的把握,继而上升到对物象体积和空间的理解,再由理解物象的内部结构提升到对绘画语言的运用,最后形成对素描品格的升华.在写实素描进入到深入刻画阶段以后,其实是更强调了对造型品位的培养,同时对绘画语言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自觉和创造的前提下掌握写实绘画的意识精髓,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以达到具象绘画前提下的视觉图式创造力.所以,写实性素描并非是单纯的描摹,也不是物象的简单抄袭,而是绘制者通过主观思考对现实物象进行深入分析,加入审美感悟后进行强化、取舍、夸张等艺术手法,使写实素描具有情感表现和创造内涵,而真实、朴素、强烈和厚重的艺术视感只是绘制者对艺术内涵理解下的视觉表现.所以,长期以来延续的写实素描体系是有其感性与理性结合下的内涵语意的.

(2)以创造性造型为主旨的设计素描课程.设计素描概念源自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绘画,其主旨是具有抽象主义的现代素描,是一种摆脱写生,与传统素描观念相背离的、突出创作者个人艺术思维的艺术形式.设计素描课程较传统素描课程更侧重物象对内在关系的认知,通过作品的视觉图式来表达创作者精神化的内涵.设计素描则更应该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感性思维的体现,在设计素描概念建立之前,西方的艺术家就曾将素描作为一种科学实验,比如在试验中进行解剖、分解与重构,这说明传统的以写实为宗旨的素描具有更深刻的理性精神,设计素描是在写实素描基础上的纳入新的思维观念的训练课程,更侧重学生的主观意图和对视觉符号的创造与表现,但其思维方式与写实素描相同,同样是源于生活,但更加注重体现生活中精神因素,将这种精神因素赋予外在的物质载体之上.

所以,设计素描是一种基于客观视觉物象之上的主观化概括,是创作者将个人的主观体验加入绘制时的情绪而创作出的意象性图式.此时所有的抽象因素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设计素描既是将绘画中的抽象元素单独抽离出来,进行艺术性强化,使得这种艺术元素更加具有形式感和视觉表现力.可以看出,设计素描不是传统素描的矛盾方,实际上更是在传统素描基础上结合新文化与新审美的主观性反映,与传统素描一样,都是对绘画生命的体现和绘画精神的延续.

在设计素描的创作中,更多的是对画面布局、韵律、节奏、层次等方面的创造性表现,在主观情绪的渲染下,创造出与自然物象不同,又高于自然物象的视觉形式,在创作精神上更多注重的是绘画的延展性、包容性和实验性,在具象的视觉物象中体验创造性,将简练性与直接性进行“严格与准确”基础上的升华,换一种全新的思路来体现造型的独特性,用一种具有改变性的视角来表现物象的视觉美和精神美.

2.3 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学思维的转变及创新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及创新,涉及到审美意识、造型意识、整体意识三个方面的思维性意识.意识,指的是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意识中寓于的主观悟性,悟性能使人在主观性上对感觉到的物象进行深化,继而提高认知度,产生想象和联想,形成个人创造性思维下的见解,通过绘制手法的视觉呈现,形成视觉创意.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视觉思维模式是一种自由化、独特化和开放化的思维模式,学生通过自我意识长期感受的培养和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敏锐观察力的培养,都能提升学生的实践下的新观念.与传统素描教学观念不同的是,设计素描教学思维不应该只停留在表现物象形态本身,而是应该在表现物象形态的基础上表达对物象形态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通过素描的载体转化为具有自我情感的视觉语言,离开了主观感受和情感的体现,设计二字就成了多余的定语.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这种只有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将传统素描中需要吸取的养分遗忘,就会遇到视觉艺术作品因缺少传统的艺术价值土壤而显得干涸.设计素描如何在吸收传统绘画的现实性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具有设计感念之上的创造性衔接,是当前素描教育思维创新性探索中最要明确的基本要务.

设计素描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离不开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环境的需要,更应该将引导受众的审美意识和对艺术的基本观念作为创新的主要前提.因此,在设计素描教学思维的探索与创新中,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融合现代绘画的艺术精神,使传统理念与现代绘画理念融合、如何优化设计素描课程结构,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使学生的造型素养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出扎实的基本而又具有宽广知识面和综合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是当前阶段我国设计素描课程思维探索与创新的理念导向.

(1)设计素描教学思维在课程结构基点上的转变.设计素描课程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将设计理念作为先导,是一种探索具有独立性造型语言的训练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设计性与实验性,在表达视觉结果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过程.设计素描的课程结构主要解决的是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等基本的训练问题,这些问题在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眼”的训练,要让学生用不同于传统素描的观察方式来感受客观物象,解决“如何观察”的问题.二是对“脑”的训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认识客观物象的精神内涵,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怎么想”的问题.三是对“手”的训练,通过学习者发挥对画面的形式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对画面的表达能力,以解决“如何画”的问题.

关于设计素描的“创新”基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一是观察和对待事物的思维视角需要多元化,即对物象的思考方式由原来的常态转变到非常态上来.二是造型的视角由对物象的再描绘转变为对形态的再造,以催生艺术的新形式,即通过对造型的特殊认知方式进行思考,运用积极而能动的反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呈现出图解与再现基础上的另类客观现实.三是通过对物象从结构到画面的研究与探讨,产生图式再造活动,以处理各种视觉表现语言的关系.[3]经过以上这三个基点的创新活动,设计素描将传统素描创作中的“记叙”和“叙述”手法演变为“夸张”与“科幻”手法,明显区别于再现性的具体图式,产生出新观念和新精神下的新图式与新符号.

(2)设计素描教学思维在课程结构模式上的转变.有关设计素描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近年来的设计素描的课程结构上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高校都在探索转变的模式与途径,从最早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基础概念到当今的技术、方法的思维创造开发,各具特色也各有方向,但从认知结构和课程衔接方向来梳理,在普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是学科基础教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造型方面的基础课和理论方面的基础课的模式转变,这里的模式转变是为“设计”而进行的专门性造型训练,其教学模式在起点上就区别于传统素描的教学内容、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法,将“设计”意识始终贯穿于教学理念中,不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着重素描造型的表现性.通过以上模式的训练,使学生不断提高设计造型中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创意设计打下基础.二是专业基础教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括不同维度的基础、装饰和形态基础、体验基础等课程,同样是将“设计”理念贯穿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之下,并将开放性、厚基础和宽口径作为基础课程的前提,以链状式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创新能力,为专业学习做好前期铺垫.

(3)设计素描教学思维在课程结构实施上的转变.设计素描教学思维在课程结构上的实施基于课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从自然形态向设计形态转换的过程.这种转换的前提是不以再现为目的,是一种由“观察对象”而引发的由“思考”向“再创造”的迈进过程.所以,素描的课程实施目的无外乎是探索以“设计”为前提的造型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关联过程与结果关系的体验前提下,课题式的教学实施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教学内容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调整,可采用大基础模块与课题设计相结合,将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大模块,首先是设计素描的初步模块,让初学者在陌生的课程教学前提下改变原有的高考素描模式,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和技法,并解决观察物体的转变方式.其次,将表现形体、空间与结构放在第二个模块,尝试对自然物象的体态特征以及空间与结构的各种表现的可能性.再者,将造型语言的开发与整体画面的处理作为第三模块的训练,注意引导学生画面构图,尤其是在物象形态语言的构成形式方面要多加指导.最后,将个性创意作为综合表现的模块进行探索,充分地挖掘出素描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和对图式的再创造,通过综合实验进行意向表达.

以上四个模块在课题模式的引导下,把所有的相关知识点和内容都拆解到目标、方法、技法与内涵上来,通过每一个细节的展开,体现着课程实施的开放状态与探索精神,也具体映证着课程结构在教学思维上的路径引导与本体方式.设计素描的教学思维在课程结构的实施上,在设计大量课题模块的前提下,让学习者通过课题性试验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显示了实施的完整演化过程.

(4)设计素描教学在课程结构创意思维上的转变.在设计素描的整个过程中,观察者的创意思维是所有教学思维探索中最为重要的中心环节.“创”是“独创”和“创新”,“意”乃“意向”与“意念”,“创”与“意”既相互关联有各有深意,“创”是“意”实施起来的手段,而“意”是“创”实施起来的目标与成果.在设计素描的写生及创作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思维定势的引导者,让学生发挥开拓思维及创意、联想和拓展的能力,在养成搜集各种生活素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行为,融入到思维者的主观想象和意识习惯之中.想象力和联想思维的同步进行可以从物体的一个局部联想到另外一个局部,从一个物体联想到另外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个时空联想到另外一个时空,这种随着想象不断扩展的联想空间,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教师的创意思维转变及引导也是教学改革的探索关键,教师在设计素描的创作过程中加入对个人、自然与社会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对观察物象的元素提取、归纳总结、精简表达、艺术处理等方面的思维意识,改变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只注重物体的外表、颜色、轮廓、透视、结构等因素,变原有静止式的观察视点为多方位和多维度的视点,这都与教师善于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使学生明确物象、清晰视觉、发掘核心要素.教师要善于反复、仔细、多角度地分析观察,进行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深入剖析,进而改变学生普遍的、常规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学会深入探究和全新发掘新形象,在平常的、熟视无睹的景物中创造出不同的认知感.无论是学生思维的转变还是教师思维的转变实际都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创造性思考方式,看到的物象只是激发思考着灵感的载体,启发和诱导观察者的思维情绪,拓展出具有创意性的思维模式.

(5)设计素描教学在课程结构技艺融合上的审美转变.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课程结构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是归于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和谐统一之上的,即设计素描同时具备了创意的技术特质和审美的艺术特质.传统素描多是具象的造型意识,有着固定的审美标准,而设计素描具有的创意性思维、具有前瞻性思维,是紧贴时代步伐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创造性思维,显示着造型艺术的新颖性.[4]但,时代发展离不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运用,新的技术形式在审美日益增强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的特点,人们在追逐审美艺术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艺术形态之下的技术因素,自然美和装饰美之间的区别就是技术因素的影响,将自然载体通过技术手段运用艺术语言转化为具有装饰美感的作品,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统一过程.设计素描课程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因素下的艺术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锻炼两项基础能力,首先是善于捕捉自然美,其次是善于运用技术手段,二者缺一都不能准确表达艺术的概括性和提炼性之美.

3 结语

设计素描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具有独立表现方式的画种.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的设计素描有着明确的造型和传播性要求.当前的设计素描课程在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自身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在教学思维环节进行不断完善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强化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转变教学中的基点、模式、实施、创意和融合的探索模式,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在主动性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释放和发挥他们在视觉个性和表现方面的特质,继而挖掘学生在潮流意识下的艺术潜能.

参考文献:

[1]尚勇.设计素描的再设计——设计素描课程实践性教学新探[J].装饰,2013(9):110-111.

[2]彭鲲.高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9-91.

[3]李晨阳.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65-69.

[4]刘宁.强化造型训练 创新思维模式——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素描教[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6):96-98.

猜你喜欢
物象素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汉素描
素描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