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这个习惯还是在中学时代养成的,这一点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李钟异。
1968年9月,我升入中学,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许多同学都不喜欢读书。可李钟异老师上课时,总是结合课文给我们讲读书的好处,并且推荐一些经典著作给我们看。他还列出一串读书目录,组织读书小组活动。
记得一开始,我并没有参加读书小组。后来李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我正好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我就写了读这本书的感想。上课时,李老师把我的文章当作范文读了。我很激动,于是又拿出自己写的一篇小说给李老师看。李老师看了,说:“写得不错,要是多读一些书,就会写得更好了,参加我们的读书小组吧。”
此后,我和读书小组成员每周日到李老师家去读书,那段时间我读了 《牛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了《马克思传》《共产党宣言》,还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书籍都是李老师的藏书,他毫无保留地拿给我们看。
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读书,感觉一天不读书就没过得意思。李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作批注、写笔记,给我们讲解每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作家的经历和有关故事。
印象很深的有一堂课,是讲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教室外正下着鹅毛大雪。李老师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在寒气逼人的教室里听得热血沸腾,深感伟人的胸怀是那样的宽广,深感我们青年人应该好好读书!
记得李老师讲解这首词的时候说:“《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创作的。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方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抒发感叹,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示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下了课,我们纷纷模仿,写出自己的《沁园春·雪》,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互相学习,学习热情高涨。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联系词里涉及的历史人物,给我们讲解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成吉思汗的事迹。这些讲解使得我对阅读的认识更深了,也愈加喜欢读书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每当我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时,感觉很多时间是在李老师家度过的,有时候写文章能想起的一些优美词汇和成语都是那时候读来的。因为李老师的教育引导和他组织的读书小组,我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读书必做笔记,读完联系实际思考等。
后来在内蒙兵团的时候,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拿出自己从各种渠道找来的书,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读和写于我来说从来就没分过家。
大学时,我很快就进入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在第一年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时候,我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一些中外文学经典名著, 像 《高老头》《羊脂球》《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都是那个时候阅读的。我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理论研究比较多,还跟几个同学分工合作撰写了一本小册子,专门宣传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写的散文和随笔经常刊登在学生会的油印刊物上。
李老师不仅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还教给我不少朴素的待人处世方法,对我影响很大。比如,他常说:“我们应该学会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团结竞争对手,甚至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我当时不太理解,后来经过社会生活的磨炼,我深刻理解了老师的胸怀。
我很感激李老师对我的教育,他是我灵魂的启蒙人。由于有读书的习惯,我接受新知识很快。比如我在大学里学习的是统计专业,毕业后搞了十年统计教学工作。后来社会发生变化,不需要那么多统计人员了,我就抓紧自学财务管理,很快承担起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任务,还编写出版了一本财务管理方面的书籍,参与编写了《会计原理》的部分内容,后来还评上了财务管理教育的副教授。
其实,我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从退休以后才开始的。退休后,不再为生计奔波,终于有时间搞创作了,我似乎进入了第二个“青春期”,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小说《幸福婚姻》、散文《莜面的味道》都发表在了报刊上。
2017年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共计发表小说和散文36篇。《生命之光》和《最后一次探亲假》发表在《齐鲁晚报》上,《捡来的孩子》《立春遐想》《记得那灯光》等发表《烟台晚报》上。我无意中发现芝罘区有个刊物叫《芝罘文艺》,于是写了一篇《老公的芝罘记忆》,很快发表出来。接着,《草原狼》发表在《胶东文学》上,《草原晨曦》发表在《平原作家》上。后来还在《楚风》《参花》《当代文学海外版》发表了几篇小说。走笔至此,当年李钟异老师的一句话又回响于我的脑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你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