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魏都区教学研究室 陶兰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近年来,许昌市魏都区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成立了语文青年教师研修班,通过专题研讨、课堂实践和区域带动等多种路径,有效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持续提升。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语文青年教师研修班由46位教师组成,他们是从魏都区近5年招聘的小学语文教师中,通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出来的。他们入职时间短,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它能推动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我们组织的“书法家谈书法艺术中的美”专题讲座,使教师们了解了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深厚内涵,明白了钢笔、毛笔、粉笔字的书写规范及在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我们开设了对联欣赏课,在春节前夕,组织研修班教师走上街头开展“写春联、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活动;我们开设了朗诵讲座,加深大家对朗诵艺术的理解,提高大家的授课、表达水平……这些举措丰富了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提升了他们的基本功。
二是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丰富学养,在课堂上、生活中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我们要求,在研修学习期间,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读5本教育专著,撰写不低于2万字的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研修班青年教师为主的读书活动,引领广大教师爱好阅读,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以书香涵养教育智慧。
三是准确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其专业成长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为此,我们开展了“2011新课标研习”“依标扣本的备课艺术”“好作文是怎样来的”等专题研讨,让教师了解到语文教材具有视野开阔、趣味性强、灵活实用等特点。作为青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好计划,既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读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敏感度,形成多角度、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能力。
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助推器。研修班推出的分阶段“课堂实践+评价”举措,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速度。
研修班课堂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同课同构”,集体共评的方式进行:第一步把全班教师分成四组,每组成员对五年级《桥》这一课进行钻研;第二步小组成员一起研课、班内评议,形成教案初稿;第三步进行“二度教学设计”,形成统一教案,每组推选代表上课;第四步进行听课、评课。“同课同构+共评”的课堂展示,要经过备课、议课、评课诸环节,实现真正的研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阶段采取“同课异构”,小组代表轮流评课的方式进行:各组教师针对三年级《绝招》一课,按照“自行研讨—形成教案—组内试讲—再度修改教案—各组代表课堂实践—小组代表轮流评课”诸环节进行。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各自展示“绝招”,把相同教材的内容,通过不同构思、不同教学策略,登台授课,展现教学个性,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研讨中,大家思维相互碰撞,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第三阶段采取微型课展示,现场抽签评价的方式进行:一是请教研员举办“如何讲好微型课”专题讲座;二是每位教师自选内容准备一节微型课,做好评课准备;三是分小组逐一展示、交流、修改、评价;四是推荐《珍珠鸟》《钓鱼的启示》《搭石》《盘古开天地》四节微型课在全区展示;五是每位研修班教师现场抽签评课。教师们最后的展示、评比结果令人满意,体现了新时代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们依托青年教师研修班,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我们通过主题教研、联盟帮扶和网络教研互动等形式,凝聚教育合力,实现区域带动、资源互补,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是片区主题教研,调动参与积极性。我们按照研修班课程,要求每个青年教师2年内要在片区主持或参与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内容自选。如北片的“微型课堂展示及答辩教研”、南片的“阅读与写作学习汇报交流”等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的主题确定、内容筛选、反复磨课、修改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思路等都体现出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这种片区主题教研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科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
二是名校联盟帮扶,提升专业反思力。魏都区在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先进区的过程中,出台了名校结对联盟帮扶政策,以市级名校为主形成7个结对帮扶联盟,每学期都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其中,研修班教师要承担上课、评课、举办讲座等任务,每次结束后大家都自觉反思并形成文字。一年多来,研修班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研究文章在各类刊物发表或参加评比获奖的有60多篇。
三是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帮扶时空。我们开发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探究》专题课程,研修班教师学会了在QQ群内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他们组建的“小语青研班”微信群,向全区语文教师开放,成为全区语文教师网络交流的阵地。这样的交流活动,深化了帮扶内涵,提高了帮扶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