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2018-01-29 01:5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黄炎培宗旨英语教学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一、前言

在我国高职院校目前通行的学科中心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是各个专业均会设置的。公共英语几乎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这种地位虽曾遭遇质疑,却仍然十分稳固。从基础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上来的学生,其英语学习已被指挥棒引向一个崭新的方向。整体看,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的英语水平及英语学习能力因为学习环境及内容的巨大变化一定也将发生大的变化,甚至之前形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作为基础学科之关键存在的地位是否会发生变化将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一定是来自于学科本位的,即它将在学生英语能力乃至由此衍生出的其它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起何种作用。

回归其本源,虽然我们无法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扩大化或无限“泛化”,但却可以取经于外来力量,其中便包括本文即将论述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所谓扩大化或无限“泛化”,也即任意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能力简单地套用在他们学习、工作、个性发展的其他领域。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黄炎培先生以职业教育为切入口,为改善“劳苦大众之民生”提出了三宗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十年代中期,先生将学生个体个性之发展引入,将原先的三宗旨发展为四宗旨——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顾名思义,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高职”和“公共”。高职属性,以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考量。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公共属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其基础模块性质,是全部专业学生均需要修的课程。两个属性说明了高职公共英语宏观上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微观上服务于学生个人发展的职能。

以黄炎培先生“四宗旨”为辅助,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提升两个属性的彰显效果,进而追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为了将“四宗旨”思想顺利引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来,本文试图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渠道,以帮助二者顺利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本文以代表人物皮亚杰观点为基础,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有两阶段——同化和顺应。前者,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不变而数量增加;后者,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变化而数量也增加。不管是哪一个方式,其终端都是为了获得另一种平衡,类似于获得新知识之前的一种稳定。整体而言,表现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不管是前半段还是后半段,其过程都是一种历练,学习者只能动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能量等要素来迎合当下周遭环境以获得新的理解。

本文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黄炎培四宗旨思想之一与之二相衔接,落实于微观之知识习得,从而从微观层面揭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顺便实现对内因决定外因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践验证。

二、“为谋个性之发展”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四宗旨之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乃是黄炎培先生于1934年之前“三宗旨”基础上再添加的但将之排在首位的宗旨。“于施教时,注意其之脑、之耳、之目、之口,不在书上、读书上看;考察成绩,不在几分、几分,而在发达其能力果有若干也(黄炎培教育文选. P39)。”难得的是,80多年前,先生于民族危亡之时便已经意识到个体个性之发展为职业发展、国家乃至社会发展之最基础。然而,这实在过于超脱了社会发展阶段所体现出来的水平。但是,8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重提谋个性发展时,已经底气十足。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囿于其长久以来形成的“基础模块组成部分”的印象,难以将其教学过程大张旗鼓地安插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大计”之中,因此便难以有效地将其间各要素有机整合。先生之四宗旨说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向外突破的窗口。作为知识习得的主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与行动直接与结果相关,力求让学生能一边知识习得,一边又使个性得到发展。

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个性的定义。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王雁.普通心理学)。以此为基础,当我们假设作为个体的学生将个性投射到英语学习上,兴趣、态度等便是其中必然的若干个相关因素。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了获得直接实证,笔者遵从随机原则以问卷形式在天津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中作了小范围的“英语学习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7份,其中有效问卷63份,占调查者总数78.75%,符合大样本。问卷的制定分为对自身英语学习状况的评价、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评价、对英语学习过程各要素的评价三个组成部分。

从第一部分中取问题“你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吗”与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若干题目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后发现了“你认为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对你习得英语的帮助有多大”及“你觉得现有教材的写作部分对你职业发展的帮助如何”等两题与它呈现出较高正相关,分别为r1 = 0.47;r2 = 0.40。显然,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受此两因素正向影响,即他们的某种个性在英语学习中是否得到发展受到了诸如这些因素的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为了使得高职学生更好地习得公共英语知识,需要教师改良直接讲授的方式,需要改善现有教材中关于写作部分的内容。如此便可以使得学生在习得方式上尽量采取让自己感觉比较适应的方式——有些可能是同化,有些可能是顺应,从而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其中得到自然而然地发展。

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和分泌归纳为生理需求,作为其需求分层理论之第一层。其中食物是除了其它因素之外唯一来自外界环境帮助个体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因素,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所谓的社会属性,便是食物需要个体付出劳动才能获取的。付费劳动或有价值劳动是最大多数社会个体获取食物的最主要方式,而能给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多利益的劳动才能具有更昂贵、劳动价值更高这样的特性。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便是要给学生传递这样的本领。为了让学生获得他们自己认可的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英语知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探讨,比如——应加强哪一项技能(听说读写译);教材中哪一部分更应加强;英语国家文化是否需要加强等。在上述调查中,为了了解学生自己的观点,即他们基于对自我的认知认为哪些将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更有帮助,研究者设置了9道问题。34个学生(超过53.9%)认为翻译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最重要的技能,超过其它四项技能总和。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人数明显小于认为“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人数的因素包括掌握交际用语、提高阅读能力、具备良好写作能力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现有教材内容;前者与后者相当的因素包括现有教材口语部分、现有教材阅读部分和现有教材写作部分。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第一,学生认为最有帮助的技能是翻译,倾向于认为主要提高途径是课堂讲授。第二,学生倾向于认为现有教材内容有帮助的人数更多。第三,学生对现有教学包括阅读、写作、交际用语等的学习均充满期待。高职学生对翻译技能的青睐,并不难理解。这与不懂外语的人对外语的理解是相通的。懂得接触到的外语是什么意思,正是实用主义在生活中的真切体现,不懂便为没用,懂才为有用。只是,这里的翻译在学生们的理解中是综合性的,并不单单指书面翻译,也指听力与口语翻译,甚至更多的是后者。因为这样的翻译更多地适应了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框架,只需要将作为新知识的“外语”(不管是听力、口语还是文字)纳入既有知识体系中,不需要发生过多的体系上或框架上的冲突。这一点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态度上得到了反证。

实践中,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将翻译(尤其是口语翻译)作为教学重点,将之前不算厚实的英语基础转化为适当的更容易接受的因素集中同化,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将专业内的内容引入帮助学生顺应,最终实现学生在口语听力两项能力上的突出表现。

四、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在习得新知识时应更多地顺应而不是单纯的同化,即应积极地拓展自己原先的知识框架而不是墨守成规,抱持原有框架不变。为了促使这样的变化更好地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出变化,其中尤以翻译为主。而且,这里的翻译应将之外延化为文字翻译、口语翻译和听力文献理解三项基本能力。只有这样,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以教师为主导,围绕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未来个人谋生发展需求追求效果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黄炎培宗旨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漫画也疯狂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