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阅读中英汉翻译的文化渗透

2018-01-28 11:06李晓艳
关键词:英汉翻译习语英汉

李晓艳

【摘要】 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特征。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的两大语言,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尽量等值地传达这些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英汉翻译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021-01

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特征。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的两大语言,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尽量等值地传达这些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我国大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译文能使人看懂;“雅”即译文要有文采。那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就要理解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信、达、雅”。

翻译方法是翻译中争论最大的问题,到底是直译还是意译也是应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去探索的。词义的选择、引申以及修辞的使用都会影响翻译的效果,因此英汉翻译中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例如‘cat and mouse station(航向和指挥电台)就不能译成“猫和老鼠站”;“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译成“胳膊拧不过大腿”就比直译要更好了。我们来看几则比较成功的商标翻译:Coca 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保持了英文的音译,比英文更有寓意,还易于传颂。BMW译为宝马,中国古有“宝马香车”之说,更有辛弃疾的诗词 “宝马雕车香满路”。

IKEA 译为宜家,看到宜家就联想到家居,除发音相近,中国《诗经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些商标翻译不仅音意一致、神形兼备,更使名称和产品融为一体,产生巨大的品牌价值。还有一些电视剧的翻译更是让人感叹只有在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才能兼顾“信、达、雅”。例如《花千骨》翻译为The Journey of Flower,字面意思是”花的旅程,暗指主人公花千骨波折离奇的经历。

《甄嬛传》Empresses in the Palace .这部剧如果直译会让外国观众感觉是给甄嬛列传。而影片主要讲述在后宫以甄嬛为主角的嫔妃们的故事,故而译为”宫里的娘娘们更贴近主题。

当然颜色词的翻译也是英汉翻译中不可忽略重要方面。同一颜色词在人们的生理视觉上市完全一样的,但因为英汉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其文化含义也就不同了。比如Red China 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具有贬义,但在中国确是褒义,具有“进步”和“革命”的意义。西方人在结婚典礼上常穿白色婚纱,寓意纯洁;而中国人结婚时常穿红色,寓意大吉大利;送葬时中国人大多穿白色孝服,而西方人则穿黑色衣帽。只有把握颜色词的情感色彩及其文化积淀,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而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固定简短通俗的话语,是语言财富,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因而便有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的说法,因此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更应注重英汉文化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若强调中国文化特色,课译为“说曹操,曹操到”就翻译的非常对等了。但许多英汉习语、谚语看似对等,其实貌合神离,截然不同。

比较下列句子翻译: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译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过于直白呆板,但译为“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就脍炙爽口多了;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情人眼里出西施”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人生如梦”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几个习语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及汉语言的精确把握和理解也是不可能翻译出来的。

谚语在结构上是固定的,其特点是富于形象,用具体来表达抽象;简练概括,以极少词语表达极丰富内容,并且无上下文。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些谚语在西方人看来言简意赅,而对我们来讲却难以准确理解和表达。例如:

Beyond the mountain there are people to be found.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A book is known in time of need.书到用时方恨少。

He that is down, down with him.落井下石。

A ragged coat may cover an honest man.人穷志不短。

这些谚语只有提高鉴赏能力,获得广泛的知识,理解文化差异才能翻译得精彩、精炼、深邃。

诗歌的翻译更是两种语言的高度融合与升华,不但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诗歌,在形式上大都追求对仗押韵,追求意境和音韵美。因此翻译过程中既要根据内容采用最合适的格律形式,也要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内容,即“形”与“神”的结合。

下面是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诗歌《我和谁都不争》: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烤着”、“萎了”、“走了”这样的译词让读者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但我们如果能理解她杨绛先生其人以及她的作品,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了。她引述1991 年所出版的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以表达她晚年的心境。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伉俪情深,一辈子淡定自若,自有一身傲骨。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晚年的文学老人,她在心里与兰德——另一个文学老人的契合早已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了,其一生便是这首小诗的最好注脚。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作为一名翻译者就必须重视译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才能进行英汉文化交流,丰富语言内容,增强语言表现力。

[ 参 考 文 献 ]

[1]王振国,李艳琳,著.《新英汉翻译教程》,2013.3.

[2]张培基,著.《英汉翻译教程》,1983.3.

[3]张春柏,著.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2004.5.

[4]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1998.6.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习语英汉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