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党政干部政治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01-28 20:12段鑫星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党政干部领导力领导

吴 瑞,段鑫星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需要良好的制度体系,也需要高素质的治理主体。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和领导力量,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把握国家治理方向,必须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的领导力尤其是“政治领导力”的作用。“政治领导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概念、新提法,是习近平对新时代党的领导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方向指引。政治领导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对引领国家治理和政治道路具有深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党政干部的政治领导力势在必行。

一、 政治领导力的界定

英文“政治”(Polit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其本意为“城邦”,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我国古代对政治的认识是分离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而“治”主要指统治阶级对人民的管理和教化。近代以来,“政”“治”结合起来,成为对英文Politics的翻译。孙中山解读“政治”一词:“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1](p.692)政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国家政治方向与政治道路关乎国家命运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党指引方向。

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国家治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和话语系统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政治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是国家治理战略层面的根本要求。“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3](pp.279-280)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4](p.16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5]。增强党政干部的政治领导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理解政治领导力,需要先理解领导力。领导是指领导者依靠组织的正式授权,通过发挥综合影响力,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为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而开展的系统谋划和组织指挥的活动[6]。根据对领导的定义,领导力可以被视作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张明军认为政治领导所体现的是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问题[7]。崔桂田认为,“政治领导力是政党领导力的重要要素,是由政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行为等因素构成的,体现为政党的胜任力、执行力和影响力,显示着政党建设和政治能力运作的实际状态和效果”[8]。李锡炎提出,“政治领导力就是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由此可见,政治领导力是国家政党在政治生活层面体现出的领导力,其实质是一种政治影响力。

我国党政干部的政治领导力源于国家治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有机统一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执政党与领导党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5]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我国的政治体制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公民在治理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善治目标的达成仍旧并将一直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他权力主体均难以望其项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做到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有机统一,对党政干部参与治国理政提出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政干部的责任和能力要求来说,政治领导力是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执政环境,党政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必须全面提升政治领导力,加强政治建设,引领国家治理和政治道路的正确方向。

二、 政治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政治领导力相关论述,政治领导力作为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从政治领导的过程看,政治领导力包含中国共产党在党自身建设伟大工程中表现出的认知力,也包括党在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出的影响力,最后集中体现在党在落实国家治理各项工作中的执行力。

(一)认知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基础要素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正确的政治认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政治领导的方向性。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明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变化,社会多方的利益冲突日益显著,对国家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把握国家治理的方向性,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核心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其次,要明确政治领导的原则性。党政干部对自身政治定位应有明确认知,党政干部是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政治建设是首位,党政干部必须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复杂考验,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最后,要明确政治领导力对国家治理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党政干部要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需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用战略眼光看问题,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把握方向、顾全大局,做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关键要素

政治领导力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基于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更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政干部的政治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政治生活的直接影响,更表现在对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影响。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影响力集中体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党政干部而言,在政治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增强对国家治理中各种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的正向影响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过程中,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发现人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国家发展中,政治影响力体现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实践中。关注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党政干部应以政治领导力为引领,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加强沟通、贴近群众,鼓舞和调动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执行力是政治领导力的必要要素

执行力是政治领导力的最终体现。政治领导力既是思想引领的能力,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的能力。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职能最终要通过党的执政来实现。党的执政主要体现为执政党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控制和运作。从政治学角度看,强大的执行力既是保障执政者政治统治合法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需求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在具体的执政中需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和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权威。党政干部的执行力与公信力应当提升到政治高度,让党政领导干部深入理解领悟决策、真正贯彻落实决策,在实践中做好落实工作的指导者和实干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党政干部必须在执行力上着重加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的决策部署最终都将贯彻和落实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执行过程中。党政干部的政治领导力应当体现在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在工作中,党政干部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中,树立服务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三严三实”落到实处。

三、党政干部政治领导力的提升路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治理能力适配深化改革后形成的新治理体系,将能力与制度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合力,关注政治领导力发展是必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5]《尚书》强调:“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国家治理是一个多元协调的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党政干部是国家治理的精英骨干力量,需要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认知力、影响力与执行力,健全“认知力-影响力-执行力”合力机制,不断提升自身政治领导力,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加强政治建设,保持政治本色

提高党政干部的政治领导力,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从党政干部自身角度说,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信念,保持政治忠诚。一是要增强政治使命感,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理想信念。要强化党的领导地位,把握政治方向,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对于国家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坚定信心,以鲜明的态度对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予以回击,以自身政治信仰为党和人民树立标杆。二是要树立正确权力职责观。党政干部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树立正确的权力责任观念;党政干部要心中有人民,合理行使由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日常生活中“吾日三省吾身”,参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和改进,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观念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树立政党的威信。三是要坚守政治底线。党政干部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坚决整治“四风”廉政风纪,杜绝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政干部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发挥领导作用,落实决策用人职责

决策与用人是领导的核心职责所在,政治领导力发挥作用要求党政干部从政治高度来把握决策和用人。首先,党政干部必须树立全局观,学会用战略眼光审视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提升政治领导力的引领性,要求党政干部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培养战略思维,把握国家治理方向脉络,以战略眼光从全局高度审视国家治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决策中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领导力的作用和优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治国理政的成效。其次,要注重选人用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储备力量。领导干部管理和培养选拔,是政治领导力方向性的体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素质,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5]。领导者要学会科学用人,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用人策略。一是在人才选拔中要坚持德才兼顾,以德为先。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要突出政治标准,在政治认同的前提下团结力量、凝聚共识,将党内外、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资源聚集到新时代建设和国家治理中。二是要注重激励与监督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在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思想引领下,通过进一步调整协调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权监督机关领导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三)聚焦群众工作,关注协调沟通

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垂直的管理执行,另一方面是各主体间的平行对话,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不仅扩展了治理的边界,也增加了信息、资源等的交互。由此产生治理实践的复杂性,需要充分发挥领导方法与艺术,注重政治领导力中影响力的发挥,通过协调沟通保证治理的有效性。党政干部在工作中需要提升沟通力。在党内沟通中,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向,充分解放思想、增强创新、促进共识、提高效率。向上级沟通要做到主动分担,当好参谋助手;与下级沟通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下级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下级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平行沟通要关注分工与合作,鼓励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减少职责交叉,提升协同效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提升沟通不仅意味着要加强党内沟通,更应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党的政策要变为群众行动,首先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在党政工作中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做到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提高群众工作本领。一要树立良好形象,树立领导权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形成正向影响力。二要改进沟通方式,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沟通工具。移动互联时代对传统的组织模式形成冲击,沟通渠道多样化、畅通化,党政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积极借助多种沟通渠道,倾听群众心声。三要掌握沟通技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四)扎根服务意识,注重以人为本

服务型政府的创建,要求党政干部坚决摒除“官本位”的错误观念,积极向服务者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首先要树立服务理念。转变观念作为服务的内生动力,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思想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以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指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历史使命,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政干部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坚决深化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不断优化、与时俱进的进程。党政干部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要坚决做改革的拥护者、积极做改革的行动者,在推动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建设,达成国家治理所需的“善制良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政干部要始终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在工作中以人为本,不断优化服务,踏实尽责。

(五)拓展专业能力,夯实执政本领

党政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执行力是政治领导力的最终表现,反映党建设的最终成果。执政能力对党政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方面的要求。党政干部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与能力,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参加组织安排的教育培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水平,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国家治理的具体行动中,党政干部要贯彻落实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自觉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滥权专权、不懒政怠政,严格接受法律和制度规定约束,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在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敢创新、敢作为、敢担当,善于结合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改革探索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在增强自身本领上,要以党的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10],紧随时代潮流,主动学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扩展知识视野,克服“本领恐慌”,真正成为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人才,确保我国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各项工作的执行中,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工作的落实效率也要注重可持续性与深入性,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政治领导力。

猜你喜欢
党政干部领导力领导
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规范化思考
2018年复印报刊资料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转载率排名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党政干部的良师益友和理论家园
领导力愿望清单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力21法则》
加强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