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理解” 智慧成长
——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江阴培育站的行与思

2018-01-28 17:32包静娟毛新薇
江苏教育 2018年94期
关键词:课例理解研修

/包静娟 毛新薇

江苏省江阴市小学数学第二批“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始建于2017年4月,一年多来,培育站导师与学员们一路以成长的姿态一起探索数学理解的真谛,一起品味数学理解的芬芳,在建构和反思中走向适切,总结出了“一二三四”的培育站推进策略与工作亮点,采撷到了小数理解性教学丰实的麦穗,培育站于2018年6月在第二届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终期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培育站。

一、构建一种操作样式

在培育站准备阶段,导师团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学员的学情,根据学员专业成长的需要以及相应的规律,结合江阴市小学数学的研究基础与数学教学的本质,将培育站的研修主题定为: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采用“主题驱动合作研修”的方式,以省精品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化研究为载体,围绕“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三个维度,开展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实践研究,寻求有效促进理解的实施方案,最终形成培育站的集体成果和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成果,并将成果不断扩散以发挥作用。

“主题驱动合作研修”的操作样式具体可阐释为:根据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在“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一主题的凝聚下,学员开展合作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认同和深化主题,形成有关“数学理解”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在循环的过程中,基于问题的解决,提升学员的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能力,发挥其辐射作用。“主题驱动合作研修”的核心要素是研、学、做相互促进,形成“做中研—学促研—研中学—研促做”。其中做是研究的基础,学习是研究的准备,研究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手段。

二、创造两种研究时空

培育站的研修组织形式有别于一般的学校研修组织形式,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培育站的项目研究也是渐进式、生成性的,需要培育站成员伴随课堂教学的演进而时常观察、反馈、交流。为解决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时间矛盾,我们的日常研修主要采用“F2F”(面对面)和“O2O”(线上线下)的方式。

1.“F2F”的现场研讨交流。

培育站成员每月至少有1~2次常规的面对面学习研讨交流活动。自开班始,我们一共集中活动了20期,如工作室初建时,大家一起坐下来对话交流,畅谈自己的专业成长,制订“成长公约”;每学期初,大家一起确定新学期的研修计划,交流假期的学习思考,分享假期参与现场学习的两次收获;每个月围绕“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开展现场诊断式的研讨活动。在每一次面对面的学习研讨中,我们碰撞观点,迸发教学智慧,不仅解决了教学问题,更增强了团队的融合度。

2.“O2O”的网络研修平台。

为了方便研修活动的灵活开展,激发每位学员的学习动力,我们将更多研究活动“搬”到互联网上,借助“O2O”网络平台,建立了一个可以陪伴学员成长的“网家”——江阴市小学数学培育站QQ群,营造出一个培育站导师以及管理团队始终在陪伴学员学习的氛围,我们把它称为“陪伴式培训”。在群里,学员心态轻松,有问题可以个别或群体交流,还能不断分享学习心得;导师也可以围绕特定专题,推送各种资料,组织网络研讨,由此拓展了学习空间。比如,我们围绕“促进数学理解的游戏活动的设计”,在QQ群内推送了前沿的情报资料、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与研究论文,学员积极学习,踊跃发言。又如,围绕学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写作难点,我们在组织理论讲座后,不断地在网上推送写作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建议,定期在网上指导、答疑。这样的网络研修平台让培育站的每个人好像每天都在一起,让大家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三、建立三种对话研修方式

基于“主题驱动合作研修”这一特色,培育站用“对话”的方式开启日常的研修,形成了学习与研讨之间、研修与工作之间、群与己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融通。

1.“耕读式”对话——读书交流。

培育站鼓励每一位成员多读书,加强读书交流,使导师与学员们都能关注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导师组向每位学员赠送了美国教育学博士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带领大家精读,同时还向学员推荐了《学与教的心理学》《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什么是数学》等十多本有关数学理解方面的专业书。学员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上传到QQ群中与大家分享。在一个时间段的自主学习之后,工作室都会安排一次“耕读对话”,由工作室成员结合教学实践分享学习心得,既向同伴问询“学术”,也为伙伴们答疑解惑。

2.“辩论式”对话——讲座互动。

培育站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南京大学的吕林海博士全程参与了培育站的研讨活动,他从心理和文化视角看数学理解,从理论层面上给学员以指引。一年来,我们邀请专家、名师来开讲座近20场,具体包括教育教学课程专家严华银主任的“互联网+”优秀教师发展的方向,徐伯钧主任的教育科研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级教师贲友林、严育洪、徐建文、匡金龙、徐顺湘以及导师组对数学理解的深刻解读,《小学数学教师》教材主编蒋徐巍主任等专家的论文写作辅导……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培育站成员的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引和力量引擎。在认真聆听讲座的同时,我们注重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互动,鼓励学员们积极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专家进行“辩论式”对话,在智慧的碰撞中锤炼思想,提升科研与实践力。除了专家讲座外,我们还开展培育站成员之间的“辩论式”对话。每一位成员基于“小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一培育站的研究主题,将自己在参与活动中、平时教学中的所思所想进行交流,与同伴开展辩论,开展基于现场答辩的对话分享。经历了一场场的对话研修,伙伴们由陌生走向熟悉,由稚嫩走向成熟,在对话中逐步突破思维的藩篱,绽放出教学自信,梳理出自己的教学微主张。

3.“实作式”对话——课例研讨。

主题研究只有扎根课堂实践,才能将晦涩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我们从4个维度开展深入的课堂实践活动,使课例研究进一步优化,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维度一:在磨课中开展精细课例研究。形式上可以是1人多次磨课,也可以是多人多次磨课。比如,第16期活动中,王丽华老师与佘玲红老师开展同课异构,执教三下的《认识分数》,两位教师都围绕“数学理解”开展教学,教学细腻扎实,设计凸显知识本质,都能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层层探究,启发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在课堂展示后,导师与学员们共同议课评课,两位磨课教师再结合自我的课堂教学反思,各自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佘玲红老师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多次的磨课,她的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精细化,对本节课达成了深度理解。最后,这节课在第二届无锡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参加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的殊荣。

(2)维度二:在观课中开展比较课例研究。培育站的“主题驱动合作研修”式教学研究主要基于数学理解主题的整体架构研究来推进,成员们分为两组研课和观课。一组“打磨”课例、上研究课,另一组则根据每次的研讨主题开展课堂观察,之后进行对话研讨。如第9期活动的主题“课堂观察——‘促进数学理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家先认真聆听了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科室主任张慧的精彩讲座“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然后由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李艳老师上了一节展示课《3的倍数的特征》。学员们结合“数学理解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师教学”“数学理解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表现”以及“五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度等观察工具”进行课堂观课。这样以研究课为契机,观课过程就变成了一种比较研究,不但能进一步优化课例,而且在与别的教师的比较中实现了自我评价,对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3)维度三:在议课中开展诊断课例研究。在议课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研究课的开设者还是观察者,结合研究课主题,按照研究的维度规范地议课,分享自己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理解。如上面提到的课堂观察活动,学员们在分组进行课堂观察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后,各组对李老师所上《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课。各组不仅能对所观的课做深入细致及实事求是的分析,准确说出观课中发现的亮点,还能跳出该课思考“数学理解”这一研究主题,提出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个性化建议。

(4)维度四:在反思中开展深度课例研究。我们重视反思性教学研究,根据议课中的课例诊断,执教者开展教学重建,其他学员开展随笔撰写、网上论坛、成果梳理等。这有别于“磨”出一堂精美示范课为终点的原地提升,而是把目标定位于通过反思,对自己与他人的教学效果、教学行为、专业素养进行审视。在这种螺旋向上的回路过程中,学员们深深感受到:开展扎实、有效的深度课例研究,获益的不仅仅是上课教师,培育站全体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水平也一次又一次得到了深层次的提高。

四、创建四阶推进模式

培育站的日常建设基于学员们的成长节律进行整体的结构化设计,分阶段分层次递进,我们设计了培育站专业发展的四阶推进模式。

1.在研究路径中经历完整“历练”。

培育站是一个研修共同体,学员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个研修事件,都是彼此学习成长的良好资源。培育站既定的研究路径为: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例分析→形成策略→反思内化→滚动实验。每位成员都须依着这个研究路径开展研修活动,如独立设计课例、上研究课,接受全体成员观课评析、对话质疑,而后反思重建,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研究案例,并写下研修故事和研究总结。成员收获的不仅是一个结构齐整的课例研究资源包,更是专业发展力的沉淀。

2.在课题引领中推动专业发展。

凭借本培育站主题,基于“促进数学理解的游戏课程的开发研究”,让每位学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连续、定向、系统的思考,然后确立自己的课题,为学员提供多种课题申报渠道,帮助其立项、指导其具体实施。通过招募项目负责人,实施子课题承包制,让关注共同研究目标、志趣相投的培训班学员组成研究团队,开展课题项目攻关活动。通过论证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汇报、成果展示等环节,实施对课题的管理。

3.在私人订制中提炼教学风格。

培育站树立了“目标聚焦课堂,深度打磨教学,促进深度理解,提炼教学思想”的理念。在每一次活动中,培育站帮助执教教师提炼教学特色,追求不同的教学风格。培育站的成员在完成组内的共同任务之余,经多次课例研磨、对话答辩,在各级专家和团队伙伴的“把脉问诊”以及实战演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如班长王晓旦老师,经历了从骨干教师到江阴市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蜕变,在教学中形成了大气、沉稳的教学风格。

4.在各层历练中实现多元发展。

一是校级层面的“圈圈”互动。伙伴们将培育站的研修理念带回各自学校,生发出更为鲜活的学科研究力。二是市级层面的辐射推广。我市为培育站的研修成长专门搭建了交流平台,在市小学数学全员培训、市备课组长培训班等活动中上样板课,进一步固化研修的成效,促使培育站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扩宽拓展了成员指导一线教师的辐射广度与深度。三是跨区域的团队研习。培育站成员经常参与各个层级的教研活动,将培育站的研修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如培育站于2017年9月16日、12月28日两次与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名师班进行联合研讨活动,于2018年1月16日、5月4日两次与无锡市小学数学“全顺”名师工作室进行联合主题教研活动,于2018年3月30日与无锡市小学数学培育站进行联合研讨活动。此外,培育站派学员前往广东佛山观摩第13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等。浸润在培育站“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发展形态不一样,他们基于自己的专业生长点,展现出无限的生长力与创造力,实现了团队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双成长”。

为期一年多的培训活动,学员们获益良多,培育站获得了丰厚的业绩。培育站已集中研修20次,制作发布研训简报20期;3位导师在不同层面上的授课或讲座接近20次;在省优秀教学论文中2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培育站学员一年来发表的论文有21篇,获奖的论文有39篇,申报并立项省、市、县区级课题18项,执教省、无锡市、江阴市级教研课35节,开设讲座42场。2人晋升为无锡市教学能手,1人晋升为江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此外,我们还编印了《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活动简报集》《游戏案例集》等多本成果集。

我们发现,经过一年的研训、潜在的熏染,提升了学员们的内驱力与专业自觉,孕育了学员们良好的职业习惯,他们逐渐养成了“思考、阅读、实践、总结”的职业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思考有方向、阅读有主题、实践有反思、总结有证据”。我们相信,这些受培育站专业洗礼过的“蒲公英们”,将会带领着江阴小学数学教学的乡村教师,共同为创造优质均衡的江阴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课例理解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