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消逝的儿童

2018-01-28 17:32
江苏教育 2018年94期
关键词:课件状态课堂

经过新课程改革运动的洗礼,当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静态的文本变成了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幻化成了多彩的舞台。形式变美了,情趣变浓了,内涵似乎变深了,效率也似乎变高了。但对这些活动分析和研究之后,你又会感到,这样的课堂似乎就是一种“秀”,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那就是──“思维不足”——学习似乎没有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

秀课:儿童的消逝——技术主义泛滥的后果

自从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后,改变了陈旧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多媒体通过动画、声音、颜色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然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互助教学,并不是万能。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认为,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不是好课,没有制作课件教学就不是公开课,结果“秀”课频繁出现。

在课堂上教师操作计算机,不断点击鼠标,学生目不暇接地注视着飞出来的图片,上一张还没有看清楚,下一张已接踵而至。这样变幻无穷的画面,当时觉得很吸引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这声音色彩取代了教师的抑扬顿挫、形象生动的语言姿态表情,“电子板”代替了黑板,教师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学生处于无情感的真空教学氛围中,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游离于热闹的表层上,探究、讨论、交流的学生自主学习时空已经没有了。我们知道,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讲懂的,更不是看精彩的课件看懂的,太多的图片、录像等会把课文图化,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不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只是在走一条技术路线,弱化了教学的亲和力,弱化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由师生对话、目光接触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构成的教学元素、教学魅力、教学风格等越发稀缺或不存在了。教师上课只顾操作机器,也不关心学生的反应,不关注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

教学追求现代化,但技术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不是电影院!教师也非电影放映员。一节课大量使用PPT等媒介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将使学生“消化不良”、冲淡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说,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球,但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因为缺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或细腻的分析、精湛的表达、激情洋溢的话语等,让课堂缺少热度与激情,学生听课中的怦然心动,接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等效应几乎荡然无存,学生的主体渐渐消失,渐渐淹没在视频和各种画面组成的信息浪潮中。

冷静反思后,我们也发现,“秀课”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流行风”,没有了含英咀华,只学表面功夫,本末倒置,只注重在形式上下功夫。课堂看似轰轰烈烈,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最后导致多媒体手段越来越“高超”,可教学效果却没有一点进展。

学生在学校的大容量的PPT、视频、图片、动画中学习,然而,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冷静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当前课堂中的如下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教师“一统天下”,学生被动执行教师的“指令”,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关注了“生活味”,忽视了学科特性;

关注了教学形式,忽视了实际收获;

操作实践因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导致“动手与动脑”相脱离;

自主学习因教师指导的缺失带来的低效与异化;

探究学习的泛化导致学习的浅表化……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背后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那么,怎样改进这种状况呢?

素课:重新发现儿童——让学习真正发生

其实,很多教学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精美课件,而只要用传统的简简单单的“素课”,开展文本与心灵对话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默默地、细细地、琅琅地读课文,在读中悟,在背中记,在写中想。字斟句酌,认真品味文本的特点、精彩的片段、精辟的句子,感悟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和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能诱发热烈的学习氛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是最有效的。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简约,课堂的别样美丽》一文中写道:“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向往的语文课堂,一如我依恋儿时的乡村生活,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

我想,他描述的不就是一种“素课”的境界么?记得在没有多媒体设施的年代,笔者在孩童时代背诵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不能深刻理解诗情画意,只听老师讲这是描写西北大草原的美丽景色,至于大草原美在哪里,就说不出所以然了。后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吟诵,去体会,去想象,久而久之提升为一种意境。空旷、无边无际的草原,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大草原多么美啊,把自己也融入美丽的大草原的怀抱里。同时,感想到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景中寓情的好诗句。

我们都知道,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演讲和板书绝对不能被音频、视频和图片代替。教学不是“机器活”,它是“活”的,而非“死”的。教学的精彩靠的是教师,而非各种机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应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能喧宾夺主、主次颠倒,玩电脑、玩技术。过多、过快地使用PPT等时,快速切换的图片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转移、忽视了对内容的体会,并妨碍情感的体验与领悟,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理解力等,还将束缚其思维。

教学,不能远离、抛开课本,纸质文本既最基础,也最重要。课堂教学,要更多地使用、贴近和青睐纸质文本。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里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身的认同。

过多使用课件,会使学生觉得习以为常,产生厌烦。那栩栩如生的课件一幕又一幕播放,与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争宠”。这样,多媒体教学却成了新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似乎不如以前,学生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兴趣也不如以前,教学效果也不如以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课件的选用与滥用成灾有关。教学机器不能统领教学,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内容与过程不能丢、必须有!这样,学生通过眼、脑、手可以较好地演绎、理解、认识老师的分析、推理等,并可习得有关的知识及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看、听、思、做的过程,一个都不能少。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练,去除烦琐走向精干,还可以多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题境、语境)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直观教学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在逐步培养、形成,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图表、挂图、模型、卡片等操作演示,有时候远远比多媒体课件图像直观。然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把很多客观存在的实物制作成图像,把实物直观虚拟化了。木质长方体、塑料正方体、金属圆柱体、铁质圆锥体,本身就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物体,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其他设备、设施,工具、用具的模型,教学这些立体几何图形,它们就是最形象直观的东西,未必要到制作精美课件,也未必要到专用教室,在普通的教室,简简单单地开始文本与心灵的真诚对话。

众所周知,思维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思考得充分,想得明白。为此,课堂应该舍得让学生在思考中“浪费”时间。要让课堂有机会进入一种“胶着的”对话状态,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速度”来得慢一些,让课堂能够提供学生更多“讨价还价”的机会。与知识的学习相比,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为此,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质量和教学的思考性,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课堂上的“动与静”都只是表象,学生思维的深度才是更重要的。

殊不知,缺乏了理智的行为,没有了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科学探究就会在这热热闹闹中失去许多东西。试想,科学家们在潜心探究的时候,有多少是心浮气躁的呢?君不见爱因斯坦花七天七夜把自己关在小阁楼上,熬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用三年的功夫才品尝到发现“镭”的快乐;珍妮·古德尔穷其一生的精力独守非洲丛林才探知黑猩猩的生活规律。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科学却是那么急功近利、浮躁喧哗?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探究中,学生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没有了静心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没有了潜心实验,学生能够收集到科学、真实、全面的数据吗?没有了潜心观察,学生能有独特发现吗?没有了潜心思索,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吗?

理想的课堂应该提倡积极而自然的学习状态。学生以积极参与的状态进行学习活动,以活跃的智力活动状态进行学习,以一种认真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而课堂上的学生应该呈现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首先是一种真实的状态。所谓“真实”也许刚开始纪律并不怎么好,阅读时还有嘈杂声,一些学生不专心,做小动作,甚至有抵抗行为,阅读的感受、体会只是三言两语,不够丰富,这些都是真实、正常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去组织、去指导,如果一开始就呈现绝妙的佳境反而不正常,也会失去教育的价值。其次,自然的状态应该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自由应当是儿童存在的最高准则和境界。第三,自然的状态还应该是一种自觉的状态。学生应该自愿参与,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经验的支持,儿童的真实学习就犹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探究是学习的路径,没有学生真实、真正的探究,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如同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学中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动力”,探究学生“学的本质”,把握学生“学的走势”。如此,素课回归,研究儿童真学的过程,研究真实课堂的建设过程必将是令人着迷的。

在“素课”理念重新回归的课堂上,你会发现生命的成长的拔节之声!

猜你喜欢
课件状态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状态联想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