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宋 颖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语文这门基础性教育学科的重大使命,而这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紧密相连。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点燃学生语文兴趣,主动参与语文各阶段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思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具体化情境中和课文作者平等对话,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实现语文有效教学。
以苏教版《阿房宫赋》为例,这是一篇文言文,论证结构严谨,语言极具特色,但内容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客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点拨以及引导,参与到学生互动中,共同解决课堂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所学的《六国论》和其属于同题材的文言文,在讲解《阿房宫赋》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将《六国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理解新课文段落知识点,初步整体感知《阿房宫赋》课文主题。随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设问题情境,比如,结合《六国论》课文中心论点,客观探讨《阿房宫赋》中心论点。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回顾《六国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相互探讨、交流,说说《阿房宫赋》课文的中心论点在哪,看其是否和《六国论》课文表达相同的主题。在探讨中心论点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背景、课文内容等,说出该句为中心论点的理由,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明确中心论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内容,看看二者侧重点是否相同,进一步深刻理解《阿房宫赋》课文主题,也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题材相同,就能说明主题相同,《阿房宫赋》侧重论述秦朝灭亡的教训,而《六国论》侧重于六国灭亡的教训,准确把握课文主题。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点燃学生语文兴趣,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能在无形中点燃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中,教师要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等作用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动态化,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科学拓展学生语文视野,更好地走进语文知识殿堂。
以苏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由于课文主题思想大都和作者自身以及所处时代背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也是学生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的首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关于课文作者曹雪芹的简介以及时代背景的短片,知道《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属于小说,选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等,对该篇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在讲解课文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节选,引导学生观看课文剧情,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观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剧视频节选片段,讲解课文一系列知识点,和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的,准确剖析《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即林黛玉、贾宝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红楼梦》中和《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时代背景下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中,而不仅仅是黛玉和宝玉,把握课文情节结构以及课文主题,有效拓展学生语文视野。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让无味的课文知识在变得生动化,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巧妙引入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丰富课堂内容,科学拓展学生语文视野,不断培养发散思维,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埋下了伏笔。
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方面,教师要课内外有效结合,科学拓展延伸课内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以苏教版《珍爱生命》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向学生设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网络等途径,阅读和“珍爱生命”主题相关的不同题材文章,感悟不同作者对“珍爱生命”的描述,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学生要利用空余时间,采访身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了解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对“珍爱生命”的看法等,根据采访结果,解答课后实践作业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会珍爱生命?”以此,让学生在解答课文实践性问题中,深化理解课文主题。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内外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利于学生将课堂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实践中优化利用课本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密切相关。教师要借助设情境激趣、利用信息技术、课内外结合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融合,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姜佑文.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2(16)
【2】李坚.高中语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好家长,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