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平+孙永江
摘 要: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不仅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富有生活情趣,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依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在小学低段儿歌教学中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低年级 儿歌 语用能力
儿歌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陶冶学生性情、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言的重任。这些儿歌,类型多样,表现手法各异,读起来韵味十足,充盈着美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乐趣。那么,立足语用的角度,低年级的儿歌教学要如何进行呢?
一、以情激情,启蒙文学素养
选作课文的儿歌,大都包含着自然朴素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儿童的生活情趣和良好愿望。在儿歌的吟诵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都可以给儿童带来美好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有一首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具有绵长的情感。初读时对学生的要求只是读得正确,继而读流利,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会体会到儿歌的主旨所在,会受到爱护小草、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陶冶。此时,他们不仅能读得动情,而且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愿望也会十分强烈。从我所执教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发言积极,能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比平时多了温情和温度,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了“爱护小草,就是在爱护我们的未来”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他们的心灵在儿歌中得到了滋养,对生活的领悟也因儿歌变得更加深刻,交流中不时有意蕴丰富的语句脱口而出,令人暗自称好。
二、巧借韵律,逐步积淀语感
儿歌节奏明快,音韵流畅,通俗易懂,适于识字量还不多、阅读速度还比较慢的低年级孩子学习。尤其是儿歌在形式上更注重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如一年级上册的儿歌《剪窗花》,“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句句都押“a”韵 ,鲜明的节奏感,直接带给学生剪刀嚓嚓作响的明快感觉。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语感,对于词语句子的停顿,很多时候不能准确掌握。此时,儿歌节奏鲜明和韵脚整齐的特点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押韵处适当停顿,在重音处体现抑扬,读出儿歌的节奏感。教师可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儿歌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教学中,若能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逐步积淀和提升语感。
三、紧扣文本,培养想象能力
儿歌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 、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想象”在低年级儿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儿歌时,就是要启发学生去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理解感悟,获得独特体验。“展开想象”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它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在低年级儿歌教学中,“诵读”是帮助学生学习“想象”的第一手段。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在教师示范引领下,他们会很自然地走进儿歌的情境中,产生共鸣。如儿歌《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比较少,对于最后一句的理解会有难度,此时教师要紧扣前面几句中的 “家”字,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文字描述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体会白云在蓝天上的悠闲自在,小鸟在树林中的自由欢乐,鱼儿在小河里的舒适惬意,种子在泥土中的茁壮成长,这样,对“家”的理解就會更深刻,再联系“我们”在祖国母亲怀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幸福生活,就不难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了。
由此可见,教师应发挥低年级孩子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儿歌的美好意境,这样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想象的方法,提升想象能力。
四、指导仿写,丰富语言积累
儿歌经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表现手法,使语言活泼生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歌内容,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特点,抓住特征鲜明的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文《动物儿歌》中有这样几个句子“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中能提炼出这样几组动词:捉迷藏、造宫殿、运食量。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析比较,体会这三个词语在构成上的共同之处是“动作+事物名称”,然后及时进行仿说仿写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词语源源不断出现。然后由词到句,让学生比较这几个句子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容易有所发现,这样便提炼出一个句式:____(谁)______(在哪里)______(做什么)。随即进行仿句训练,先口头再书面,学生有掩饰不住的表达欲望。
课堂上,教师正是从生动的语言形式入手,找准了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学生思维的闸门才被打开。他们在积极踊跃的交流中,加深了对儿歌的理解,落实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丰富了语言积累。
五、联系生活,引导语言创新
生活是儿歌赖以生存的土壤,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和画面都可以成为儿歌表现的对象。若只是一味模仿,就会缺乏灵动,教学中,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以仿写为契机,引导学生去找寻和创造生活中的儿歌。学习儿歌《说话》后,在课内学习仿写 “___说话,___,___”的基础上,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聆听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仿照这首儿歌,编写新的儿歌。这样,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给他们搭建展示平台,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对韵歌》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对子”,知道了对对子的基本要求,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相对的,自己编写对韵歌”的作业。第二天,我惊喜地看到了学生内容丰富而各具特点的“对韵歌”——“春对秋,花对果”“河对江,海对洋”“古对今,冷对热,南来对北往,花开对叶落” ……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模仿和内化了文本语言,也创造性运用了语言。这样的训练,贴近生活,难度不大,长期坚持,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