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分析与研究

2018-01-27 16:06黄鑫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黄鑫

摘 要:本文概括总结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指出了校企合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主要措施,为今后校企合作的发展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的内涵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历经各种形式的变迁。校企一体化既是校企合作发展历程中的最新形式,也是最高发展形态,更是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校企一体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构建的产教结合的办学形式。校企一体化办学主要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层合作,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担责任、共享资源,以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将学校、市场、社会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环节紧密有机结合,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曾经出现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半工半读、校办工厂、委托培养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得到了广大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的认可,“校企一体化”这一概念也逐步被确认和稳定下来。

本文主要归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主要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些办学形式都是在充分总结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进行的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尝试。

1.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根据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并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协议企业就业。订单培养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实现学院、企业和毕业生多赢的目标。订单式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编制、教学资源的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订单培养下的学生为满足協议企业的需求,课程针对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该模式属校企合作的中间阶段,目前尚停留在合作的基础层面。

2.实习基地共建

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共赢。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及技术人员,共同建造实训基地,以此作为学校的“校中厂”;抑或是学校确定企业为“厂中校”实训基地,并在“厂中校”合作协议中就基础设施、组织机构、生源结构、教学实施、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约定。这种合作模式要求学生主要在生产一线完成学业,校企双方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学校与企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训两方面的紧密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联办专业

在人才培养中,学校针对企业的用工需要开设相应专业,共同培育人才。学校为了提高自身实力,彰显办学特色,需要在某些优势专业上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打造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势专业,实现人优我特的竞争局面。

4.股份制合作经营

股份制合作经营是企业以设备、资金等形式向学校购买股份实现合作办学。这种模式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双方组成校企共同体,共同管理运营学院,共同承担办学风险,共同面对市场竞争。企业通过参与办学,参与培养管理过程,满足企业的人力需求。校企双方在股份制合作的形式下,提高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解决了学校面临的资源、资金有限的问题,但也容易导致企业过度追求短期收益而不顾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给人才培养带来弊端。

三、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途径探讨

1.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职业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多数合作是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促进学校的生存发展,自发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但是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2.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具体措施

(1)校企共同招收学生。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双方共同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生产经营规模、投资领域变化等情况,共同商讨调整定向培养专业及其规模和合作方式,实现专业设计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的岗位职责,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有机衔接,以期为用人单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将产品生产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推进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融合、课堂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合、在校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融合、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结构要求融合,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融合。

(3)校企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编写教材,共同制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体现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同时涵盖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校企共建课程资源,编写校本特色教材,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依托,突出对学生操作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场心态的塑造,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endprint

(4)校企共同组织实践教学。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技术技能的养成规律,共同完成实践教学,选聘企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

(5)校企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组建“教师+师傅”的“双师”团队,实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师资队伍实现共建、共享。学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增加实践经验,企业员工承担教学任务,提高理论水平。教学即工作,工作即教学,二者达到高度统一。

(6)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在行业领域中的领先优势,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推进专业建设。

(7)校企共促创业就业。企业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技术岗位,让学生提前融入行业,以企业化管理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改革,实现顶岗实习全过程、校企接軌零间隙、课堂职场对接零距离。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真实项目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企业强大的产业链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保证。

四、结语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体化办学作为校企合作中的最高发展形式,应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根本,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能带动职业教育中课程、师资、实训建设等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和灵魂,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重心,只有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求突破、求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廖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2(3).

注:本文系山东省2017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校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7007)的阶段性成果。工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当代工程师。2015届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7%和92.1%,每年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不能成功就业。201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27万。就业能力欠缺、缺少相关实习经历、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合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endprint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