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照飞
摘 要:文物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载体。文物不仅见证了我国社会物质文化的兴衰,更充分传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化。因此,对于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更是我国精神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本文从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相关概念及意义出发,对于预防性保护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相关内容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对进一步升华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有关举措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物 保护与修复技术 新理念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物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度的也在不断上升。同时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问题上也发生了不少的分歧。到底是沿用传统的修复工艺,还是应该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相关专业人士看法各有不同。归根结底,不論是传统修护技术或是现代方法,其目的都是更好的保护文物,使文物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传统和现代技术各有千秋,我们应当从客观的角度,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利用,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规范保存。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具体意义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下,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事物,文物就是突出体现了我国璀璨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难度、紧迫性也因此日益突出。从表面上看,对文物的保护只是为了维持其自身完整的保存,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对文物本身的信息价值的固定。具体的说,对文物的保存其实就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物的保护于修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对文物价值的全面保护,保证文物在出土后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样,对文物实施全面保护,方便后期的信息提取工作。
虽然同样是保护文物,但“保护”和“修复”工作从专业角度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文物的“保护”是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进行保护,将文物的损害降到最低,而在后期工作中,还要对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文物能够完整的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实现对文物的本身持续性的保护。而文物的“修复”则是对上一步“保护”工作的补充,在保护处理不足时,修复工作及时的对上一步骤进行延续,采取相应的措施,延长文物保存的寿命。
二、预防性保护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一)“预防性保护”相关概念
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文物保护会上,针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当下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物预防性保护。[1]因为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中,不论采取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修复材料,对文物的面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变。而预防性保护的提出,针对的不只是文物本身的保护,还有对文物所处环境的主动干预,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各方面控制以及对展览环境的精挑细选,同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最全面的安全保卫设施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层面。
(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由于在上文我们提到的的问题——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不管是利用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运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的原貌都会有所改变,因此有了对文物的另一种加强保护的相关措施:预防性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行动是指应用一切与博物馆产品风险管理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使得文物尽量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这样就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质的破坏,这是一种从源头上保护文物的预防性技术。针对文物的珍贵性及敏感性,同时结合当下的技术发展,预防性保护是通过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的有效落实,而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虑到文物其材质的特殊性,文物保护技术对于文物所得保存环境及展览环境都有一定的改善,能够合理的控制,保存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等。[3]在无法避免的文物本身自然老化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延长文物的寿命。其次,文物预防性保护还能够对博物馆内文物保存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监视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展示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文物所处于最有力的保存环境中,对环境内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和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随时监测和控制对于文物保护来说,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预防性保护还要求在文物的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物材质的不同而量身定做相应的包装,必要时应制作专用的支架以避免和预防文物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坏。
三、结合当代发展升华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于文物保护和修理工作也要有新的认识。在不改变文物原样的保护与修理原则之下,有不少人对传统的文物保护提出了新的见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多元化的情况下,认为我们应该加强传统修复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传统修复与现代修复的交融,西方修复技术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对文物的保护即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文物作为一项项精美的艺术作品,相关的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一个文物的材料构成,品味文物的内涵,而不是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满足而随意的改动文物的面貌,降低文物的价值内涵。[1]在修复操作中,对文物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了解文物的艺术环境和其自身艺术特征,有需要时可以采纳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小心翼翼的修复文物,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物的修复和传统文化的彰显。
(二)结合当代规范修复技术
传统性文物的修复技术,担任着抢救我国文物的重大责任,在过去的日子里,相关工作也十分出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传统的修复技术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我国传统的修复技术有着一定的特点,在还原文物整体面貌的工作上有着突出表现。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修复技术也应该不断地更新。合理的运用现代工艺和科学技术对于文物的研究和探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已经刻不容缓,在以“不改变文物原貌”的保护和修复原则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做好预防性保护,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在传统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合理改进保护与修复工作也是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徐琪歆.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谈作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国书画修复”,《荣宝斋》,2061(1):208-215.
[2]申茂盛.兰德省,对现代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的认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学术年会,2005年.
[3]胡继芳,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理论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广州文博》,200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