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唯婷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找准生本对话的支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穿透性及覆盖面广的话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阅读能力,演绎语文阅读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本对话;支点;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48-01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根据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有学者表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时生本对话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多关注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现下主流的教学措施之一。但是,以目前教育现状来看,教师无法保障多对象之间的对话质量,导致课堂上无意义对话现象常有出现。为了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師可以通过找准对话支点来进行相应的话题设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启发性”话题是首要目的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常会对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一段落内容产生较大兴趣。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所需,并根据文章中的提示、精彩短语以及特殊标点符号等,设计相应的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来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对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进行《掌声》这一课的教学时,对于文章中的第四自然段,笔者改变往常先读后悟的教学模式,结合文章段落内容,提取了其中的两句话:“就在小英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当她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句子内容进行思考:“两句话中的‘掌声的意义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的掌声对于小英的意义又是什么?说说你们的感悟。”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展开对话,发现文章中两次掌声出现的时机以及所表达的含义均有不同之处。第一句的“掌声”表达了同学们为小英站上演讲台的勇气表示支持与鼓励,我们仿佛听到了同学们内心深处“加油小英,我相信你能行”的对话;第二句的“掌声”在小英演讲结束后,表现了同学们对小英的精彩发言表示由衷的赞美。通过这种深入其境的对话,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首要目的应当是结合教学需求来设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文章阅读,以提高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思想认识。
二、“穿透力”话题是关键所在
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针对那些统领全篇的探究性问题进行设计,而忽略了文章细节上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全面掌握文章知识点造成一定的影响。故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根据文章整体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穿透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提问:“你们从哪些章节看出了谈迁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并指导他们在课文里与描述谈迁精神相关的词句处做标记,然后进行深入探究。文章中谈迁书稿被偷、偷后的心路历程、决心重新创作的事迹,以及期间谈迁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其精神的百折不挠。这种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章节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个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穿透力较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覆盖面”话题是全面发展
阅读教学时,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范围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广泛性。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当注重问题的覆盖性,覆盖面广的话题能使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时不受局限,从而与文本的对话将更加全面。
例如,在《爱如茉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来设计一个覆盖面广的话题,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的含义。教师问:“爱是人类最美妙的语言,那么你们认为爱是什么样的呢?这篇课文的作者将爱比喻成了清香的茉莉,是为什么呢?你们只要学会用眼睛、耳朵及心灵去触碰、去感受、去领悟,就能感受到爱的真谛。每个人的所感、所悟都不同,你们可以将自己的体会描绘给大家听听。”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话题的引导,学生会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讲述、争论,议论纷纷的课堂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爱的定义。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通过找准对话支点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穿透性及覆盖面广的话题,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语文课堂氛围,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阅读能力,真正演绎出语文阅读课堂的精彩。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