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理论的建构

2018-01-27 21:02李星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体育

荆 雯,李星辉

生命是一种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合作与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我生命发展的宽度与厚度。生命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一种拓展,有助于启迪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是一种理念、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内容和实践。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偏重科技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生生命意识的一种压抑。

1 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性

1.1 改善“教育功利主义”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涉及对人生命的启迪,然而尽管大学中对人生命职责的培养依然存在,但却偏重于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追求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化的层次,而作为人的生命自身修习完善的理念却是方兴未艾[1]。在这种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教育’也被理解成为了一种工具,成了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生活的工具”[1]。对教育的关注仅仅局限为人本身的需要。这种教育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也进而造成了对生命以及生命教育的遮蔽[2]。

1.2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生命教育就是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生命价值,目的是使人能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成为完整和谐的人[3]。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对生命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传授给学生如何珍爱生命、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做足准备。在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将生命教育与之融合就显得尤为关键。生命安全教育要将其影响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得到丰富与增强,其中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完善教育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效果并最终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合理化。体育作为一门伴随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其承担的生命教育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初步具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3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生命教育理论构建的需求

首先,高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特别是薄弱的项目,可以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自信。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们来说,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可以提升自己对生活的信心,也可以调节自我的心态平衡[4]。其次,高校体育是一种集重视团队、要求协作、讲求平等于一身的体育教育活动。高校体育,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与技能型相结合的活动,对相互协作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能让学生在对运动进行体验的同时,达到增进同学之间感情交流的目的[5]。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变换自己的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与道德规范,进行体育活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来看,体育是一门追求平等的学科,促使人与人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最后,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与其他的形式的教育不同,具有极其明显的外显性特点。这种外显性能够及时反映在体育教学课程与活动中,能够让人看出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故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6]。

2 体育课程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

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生命过程的质量。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学生在每一次生活活动中得到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其在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体育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其品格、心理素质也有明显的改善。体育课前进行安全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例如:准备活动、动作讲解、课堂纪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生命道德教育,其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将生命的道德教育展现在体育课堂之中的[7]。在讲求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强健身体的价值已不再是对学生的唯一要求,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不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把体育作为一门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于一身的特殊的、综合性的课程。因此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个性的发展以及生命层次上的教育。意志品质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与训练造就的。体育作为一门涵盖吃苦、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竞争、对抗等特点的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一些竞技类的体育活动中,学生都要承受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可培养学生的毅力与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能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提升其坚强的生命意志。

2.2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具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个性。尽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将学生的个性抹杀。如果没有对生命的认可作为保障,就会产生对生命蔑视的观念,进而漠视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尊重需要同时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当代高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欠缺[8]。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化才能,使学生更加自觉、充分、主动、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个体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关注并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个性化的品质。在教学中,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2.3 引发学生体验生命的本质所在

在生命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化发展,因为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以学生为本,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的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与情感的人。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念,让学生既具有强健的体魄,也具有坚强的精神。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动作技能,而且也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在竞技活动中难免会产生消极生命的冲动,这不是他们任性惹的祸,而是由于他们对生命的无知,面对问题,容易钻牛角尖,选择极端的方式造成的[9]。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们学会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关爱和尊重别人的生命,才能保证其自身的安全。

2.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要求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丰富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10]。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与心理素质作为坚强后盾。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应更加灵敏、迅速,提高并增强学生的感官素质、神经系统功能。体育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心理健康层面。首先,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其次,体育对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项通过集体团结协作努力的活动。在集体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们领导、服从以及充分展示、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11]。

3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生命教育理念,对于生命教育也有所了解,但是在生命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仍有待于提高。

3.1 教学目标中缺乏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一般仍沿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尽管高校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念有所认可,但是当前体育教学目标中仍然缺乏对学生情感参与的重视和对学生认知生命的启迪。而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体参与,更多的是情感参与,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更注重情感目标,应试图让学生通过体育参与增强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团队意识和生命意识。

3.2 教学内容中缺乏生存技能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优质的体育教学设计中应该予以体现,尤其是“学会生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以运动技能教学与练习为主,而缺少涉及生活和生命的教育。运动技能教学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础,但是并非全部,一些关于生存和生命的生活技能,更应该加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例如如何结绳、如何在野外搭建临时住所、如何取火、如何取水、如何辨别可使用的野菜等“户外拓展类课程”,一般只在体育专业开设,而很少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设置。实际上开设此类生存技能类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对学生终生有益的。运动技能是单向度的,而生存技能则是多向度的。对生存技能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的生存教育,能增强他们的生存本领和生活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生命意识的唤醒。

3.3 教学过程形式化缺乏抗挫折教育

在目前中国体育教育大环境中,无安全事故俨然已经成为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课程设置的难度,让学生体会不到面对挫折、体味挫折、克服挫折、战胜挫折的喜悦。教学手段虽不断丰富,但是其教学过程仍过于形式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第一要义。在学生普遍体质下降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取消了长跑,甚至个别高校的校运会两年才举行一次,或者干脆取消校级运动会。体育是代价最小的抗挫折教育形式。在课程中设置合理的难度,让学生在课程中体会到挫折,在课程结果中体会到收获,让抗挫折教育融入其中,使大学体育课堂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心理强度锻炼器”。

3.4 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评价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参照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技术水平,少部分教师同时参照学生身心素质与情感方面的评价,如身心素质、生命态度等。教学评价的参考标准中大多数教师注重“教师评价”,缺乏“生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环节。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评价过程中过多注重统一标准的评价,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另一方面,很多学校设置了“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实际上,这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因为有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有个别教师为此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取悦”于学生。形成多元的评价系统,评价时参考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自由度的认可。

4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理论的建构

针对上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要丰富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将生命关怀融入到课程目标之中。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4.1 明确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要制定注重生命关怀的课程目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注重选择教学内容。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大多是参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去设置教学内容,却极少考虑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的设置,致使学生们缺乏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某些学生甚至做出危害生命的举动。因此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更加注重添加生命教育内容,不断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教学过程要更加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秩序要严谨。教学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评价,并对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4.2 确立以生命关怀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情感目标中去,比如教会学生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而体育生命关怀的目标的设立,需要体现出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取向。围绕着学生展开,对学生的关爱要从学生们的健康出发,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生命教育,积极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要做到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4.3 设计促进生命发展的课程内容

体育课的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以完善、提升人的生命发展能力为根本。体育课程应该选取一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注重对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提升,例如:街舞、野外生存、户外运动、游泳等。课程内容设计的形式多样化,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还能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能力,使之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锻炼身体、适应社会。游泳、野外生存等此类关乎学生生活技能与生命安全的课程内容更应该得到重视。

4.4 构建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体现出教师的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在体育课程中得到释放,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学会在运动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极运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厉,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分组教学”这一环节,采取公平公正、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分组,而不是随意分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教学过程的组织要体现出生命化,使学生们相互尊重。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遵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建立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技能,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

4.5 形成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的。第一,体育教学评价应该由定量评价向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转变,同时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第二,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使用,使学生可以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进步,提升自信心与自尊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将个体内差异评价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生命发展的尊重;第四,由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转变,这样更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促进其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评价,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运动技术能力的评价。

5 结语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即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引导,在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生存现状以及各种生存习得。高等教育理应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智慧接受洗礼的同时心灵也更加强大。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生命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