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雷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从小组赛中的波澜不惊、挫而不馁,到淘汰赛中的斗志昂扬、过关斩将、高歌猛进,最终登上冠军领奖台,使国人再次重温了上世纪80年代老女排队员的风采,淋漓尽致地感受了“女排精神”的魅力。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次夺取世界冠军到2016里约奥运会夺冠走过了35年历程,“女排精神”在国人心目中长盛不衰,甚至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在赞扬中国女排及她们身上所彰显的精神时指出:“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1]。拥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巨大现实意义的“女排精神”,已经转化为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价值观的参与。正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才成为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调节因素”[2]。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构建中国“女排精神”价值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排球锦标赛、排球世界杯赛、奥运会排球赛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大排球赛事。在中国1979年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一个月之后,中国女排在亚洲排球锦标赛中取得冠军,成为“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3]。
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中,队员们经过28场顽强拼搏,中国女排在11月16日以7次比赛全部胜利的辉煌战绩第一次取得了排球世界杯的冠军;1982年在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一次夺得了冠军;1984年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上又一次夺得了世界冠军,从而实现了“三连冠”的伟大目标。随后中国女排连续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夺得了两次冠军。中国女排在1981年到1986年的短短的5年间创下了排球界中“五连冠”的辉煌纪录。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时,《人民日报》就曾报道:截至到1981年12月4日的短短19天内,我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就已经达到了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很多生产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贺信中提出,要“学习中国女排的这种不畏艰险、刻苦训练的精神,并且保证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受“女排精神”鼓舞,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4]。在1984年中国女排夺得“三连冠”以后,大部分媒体加大了宣传女排精神的力度。《人民日报》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当时社会的口号。1981年《当代》杂志第5期刊登了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一文,首次使用“女排精神”一词,并在文中高度赞扬了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拼搏、坚韧不拔、奋力登攀的精神意志[5]。从此中国女排精神开始在全国传播,“女排精神”成为了一面旗帜,鼓舞着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力争先、自强不息。“女排精神”昭示着:只要万众一心,艰难总能克服,梦想终将抵达[6]。
中国女排精神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是中国“女排精神”的主要内涵;21世纪,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和从严、从高、从强刻苦训练,不断超越则是女排爱国主义精神的凝炼[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这种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将为各行业劳动者的巨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7]。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第22届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代表时着重强调团结协助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37年一路走来,辉煌与挫折并存,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女排一直团结协助,顽强拼搏。即使在比赛中面对绝对强大的对手,她们也毫不胆怯,一个球一个球、一分一分的拼搏,不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她们决不放弃!女排姑娘们正是依靠这种团结协助的拼搏精神,不断地在艰难困境中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女排的这种团结协助、顽强拼搏精神正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所需要的精神动力。
纵观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白手起家到不断铸就辉煌的艰苦创业史。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国女排在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竹棚下进行大强度、高密度的“魔鬼训练”,摔得遍体鳞伤也含泪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周晓兰重提竹棚精神》中描述:陈招娣鱼跃救球手腕被拖下一块皮,鲜血直流,袁指导劝说下去休息,她却俏皮的说“前线战士付了这点伤能下火线吗?”仍然坚持训练[8]。远赴里约征战,主办方提供的训练场地和时间条件不能满足中国队需要,她们就自己联系了贫民窟附近的场地加强训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女排的血液,成为女排之魂。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已得到较大改观,但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仍是实现中国梦的立身之本。
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使得中国女排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升华和超越自己。在技战术层面,中国女排依据自身灵活性特点创造了“时间差、梯次进攻”等诸多新的技战术;在指导思想方面,我国女排始终跟随着排球发展的最新步伐,在各个时期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指导思想进行训练,顺应时代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女排创造性借鉴国际先进体育管理经验,创新建立我国排球管理体制、队员选拔和训练模式。尽管女排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但女排姑娘们始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女排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女排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下国家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
进入2001年,中国女排先后经历了雅典奥运周期、北京奥运周期、伦敦奥运周期、里约奥运周期四个周期。中国女排传承和创新发展女排精神,先后夺取4次世界冠军。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女排精神,主教练陈忠和曾这样回忆:我和每个队员心中都有着共同的约定,“只争朝夕做好每一天,为达成奥运冠军不懈努力”。队员从2001年4月13日集中之日起便开始一种“魔鬼”式的训练和“炼狱”般的生活。队员冯坤这样描述:每天天不亮便开始训练,直到晚上七八点还不能结束;身体疲惫到极限,有时在餐厅吃着饭就睡着了;晚上回到宿舍,浑身疼痛得难以入眠;最痛苦的是无形的压力,怕训练时找不到感觉,怕不能提高竞技水平拖了全队的后腿;休息时有时忍不住痛哭,但哭过之后又走进训练馆,因为有一股子不认输、不服输的气在支撑着自己去顽强拼搏、为国争光[9]。2013年郎平再次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后,在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把科学训练与个性化发展融入女排精神,不仅训练中、恢复中注重科学性、实效性,而且针对每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不仅考察选拔任用新人,而且创设机会进行锻炼和磨练,打造具有坚强核心的大国家队,重铸女排雄魂。
正是因为女排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女排在新世纪历经磨难,顽强拼搏,再铸辉煌,登上最高领奖台:2003年,中国女排以11战全胜的战绩在第9届女排世界杯上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奥运冠军;2015年,中国女排在第12届世界杯赛夺得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力克强敌再度折桂。中国女排用实力向世界证明:唯有传承方能保持独立个性,唯有创新方能提供源源动力,唯有发展方能屹立排坛之巅,中国女排精神之花将在代代女排中盛开,焕发活力。
女排精神不仅是时代的主旋律,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它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女排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渴望通过自身艰苦奋斗、力争上游获得世界认可的情怀,为国内各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当前达到了空前的财富积累,然而由于在国际上中国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国内因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行政型市场经济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因此,仍需国人发扬女排精神,以低姿态面对国内外事务,通过团结拼搏、刻苦练功,保持经济文化上的持续上升发展[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在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不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投机取巧心理和诈骗行为、奉献精神缺乏、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如果每个人都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满足个人物质享受而损人利己,甚至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利益,那么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个人利益也无法实现。因此,各行业的人们都应学习女排的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但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多地方都不尽如人意,导致部分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面对困难信心不足。如果一个民族缺乏理想信念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样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11]。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能够教育人们:要有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要树立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拥有团结互助,不畏险阻、胜不骄败不馁的艰苦奋斗精神,将极大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但距离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矛盾有待解决。比如我国的三大球、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发展严重滞后,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随着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弘扬女排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和重视运动员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体育人才培养,注重身心技战体的全面发展,打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提升竞技水平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规律、新特点,顺应国际体育发展趋势,以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密切合作的女排精神,不断完善体育发展战略,实现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双向趋动,真正实现体育强国之梦。
中国女排精神价值体系中包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无私奉献、团结协助、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精神正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女排精神价值体系是建立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的。例如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位卑未敢忘忧国”等,都彰显出爱国主义精神。
女排精神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是激励理论。所谓激励理论是指通过满足人们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动机,从而调动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13]达成。根据激励理论的原理,通过女排精神价值体系建设,可以最大化地激发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新时期伟大中国梦建设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女排精神”价值体系,以引导人们树立“团结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敢于创新”的价值观,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旨在推进中国梦的建设步伐。
我国《体育法》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其中没有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基本法律文件。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亟待法律解决。建议在修订《体育法》的时候,制定统一的女排精神荣誉激励法律,为“女排精神”国家荣誉激励制度提供专门的法律支撑,使之法律化。为建立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应设立相关奖项,提高奖励的规格,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合理建议,由国家主要职能部门对获奖者进行隆重表彰,使之在社会获得广泛认同,体现出权威性。
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的价值体系有3种价值结构形态因素:政治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对每个有功之人的评价,更多的是减少了物质奖励,重在强调精神的鼓励。目前在体育系统的奖项有: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运动员输送奖、运动员破记录奖、优秀教练员奖、科技攻关服务奖、先进个人奖等奖项,但没有专门的女排荣誉奖。如何增设为女排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奖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科学设置、层次分明、标准统一、公平公正,如女排终身成就奖、女排突出贡献奖、女排励志奖、女排创新奖、女排新人奖、女排功勋奖等。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设立应为每一个成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使每一个成员因其为女排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而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承认,获得殊荣。
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作为国家奖励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运行中要体现为一种操作和运行机制,包括女排荣誉激励公开评选制度、荣誉激励公示审核制度、荣誉激励监督保障制度、荣誉激励宣传教育制度4方面。制度的实施,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荣誉管理体系来保障。构建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分工协作、建立机构、设置合理的运行程序。构建女排精神荣誉激励制度意味着要构建科学的荣誉管理体系,方向要确保专业化,权责分工要明确化。实行申报、评选、公示、授予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评选环节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广泛参与,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确保荣誉授予的权威性、激励性、公正性。
不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在今天,女排精神的核心并非夺冠而是努力,并非荣耀而是拼搏,并非成功而是超越。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一种祖国为上、振兴中华的责任担当,是一种不离不弃的坚强品质,是一种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团队通过拼搏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国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支流。她给国人带来的精神财富难以用物质衡量。她不仅鼓舞了中国,也鼓舞了世界,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演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