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研究评述及展望

2018-01-27 21:02陈善平刘丽萍张中江潘秀刚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理论因素

陈善平,刘丽萍,包 静,张中江,潘秀刚

1 前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任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7号文件强调: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53号文件提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对他们的体质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体育失范行为严重制约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将是新时期学者所应该关注和投入精力进行研究的重大问题。

2 体育失范行为研究的学术动态

2.1 消极行为:体育行为研究不可忽视的方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社会文明病的增加;人们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将体育活动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相应对体育行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行为选题研究的不断延伸,体育行为中体育锻炼参与和动机、体育锻炼退出和坚持、健身指导、健身信息获取、以及体育消费等行为现象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这些得到充分研究的体育行为现象主要是比较正面的和积极的行为。相对而言,针对体育行为中的一些负面的和消极的行为现象的研究成果较少,存在不少理论空白。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体育行为现象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解决不好还会形成重大的社会问题,深入研究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行为现象有助于全面正确地理解体育行为。近年来,一些敏锐的和有责任感的学者已经开始对负面的和消极的体育行为现象展开了研究,例如:足球暴力、兴奋剂使用、锻炼群体的社会冲突等。

2.2 失范理论:消极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视角

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看,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体育行为现象属于失范行为的研究范畴。失范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概念;失范行为是指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中的行动者自身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的冲突。西方学者对失范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学术史,对失范的学术研究包含了从理论概念到可测量的指标。失范行为的研究范畴时常出现在西方学者思想理论研究领域,比较多的研究是从秩序层面探讨失范的哲学意义。他们认为失范是当代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大量移民带来现代社会秩序紊乱形成的产物[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也开始了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研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开放,中国社会快速进入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化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冲突日益凸显。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无论从涉及领域,还是涉及的失范行为种类、数量、造成的危害程度都出现递增、恶化趋势[2]。

2.3 失范行为:青少年体育行为研究的新课题

“失范”被认为是一个“中层概念”。它具备进一步深化的潜力,随着失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被应用到各种层次和诸多的实践领域[3]。具体到体育场景,体育失范行为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现象。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已经从失范理论的视角对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失范行为现象展开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主要关注点在运动员和体育教师失范行为方面,而对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锻炼动机、体育行为的参与度、坚持性、变化阶段、认知决策等,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青少年学生负面的和消极的体育行为研究仅仅有一些零星的现象描述性讨论,例如:体育课迟到、早退、旷课、体育考试作弊、逃避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中言语和行为冲突。当前研究多集中在现实情境,缺乏理论体系和定量研究,没有形成针对青少年体育活动失范行为研究的测量工具,其形成机制和干预方法还是处于理论空白。

3 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现状

3.1 体育行为的规范

规范顾名思义就是规则和标准。俗话说:“不成规矩难成方圆”。没有标准规范,就没有良好的秩序。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为标准和原则,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团体规章制度和行政法律法规等。体育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领域,依据人们对体育活动中公平竞争秩序的需求和体育活动中利益价值的判断等,形成和制定的对体育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和原则,对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引导、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作用[4]。

研究体育活动中的失范行为,首先要明确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什么?只有充分了解体育活动中行为规范,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体育活动中的失范行为。在体育活动领域,人们往往将体育规范和体育制度两者混淆。体育规范包含体育制度。体育制度是体育规范类型中的一种重要的和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体育制度是国家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针对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办法的总称。体育规范的含义要比体育制度广得多[5]。体育规范还包含体育道德等内容。传统的体育道德教育观认为,体育道德就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应具有的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勇于进取、和谐友爱等良好道德品质[6]。

在体育领域,所有的活动,如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管理等领域的活动要顺利进行和有序运转,都离不开相应的行为规范。学校体育活动主要由体育课(包括理论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体育社团活动、学校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组成。这些活动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应该遵守的体育道德规范。如果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不遵守相关体育制度和体育道德规范,那么学校的体育工作将很难顺利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将会丧失。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体育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利于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

3.2 体育失范行为现象

体育规范与体育失范行为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体育失范行为的认定是通过体育规范来判定,体育规范的不断完善和修订是依据体育失范行为来实现的[7]。

体育失范行为的现象和种类非常多。根据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研究现状分析,一是违反体育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不认真听讲、不遵守作息制度、服装不合格、态度冷漠、大声说笑、窃窃私语、诋毁同学,对同学进行身体侵犯、反对班干部指挥、发生冲突、故意接话、起哄等[8];二是违反体育考试制度,包括体育课考试(包括理论课)和《标准》测试。比如在体育考试中的作弊[9]、不按要求测试[10]、冒名顶替[11]、不经测试直接填报数据[12]、学生对分数和学校的评价感到厌烦和抵触[13]、逃避中长跑而选择免测[14]、拖延测试时间等;三是违反体育竞赛规则的行为。从内容上看大多集中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发生的体育越轨、体育道德失范和体育偏离行为等。如操纵比赛结果、教练员打骂运动员、“假球”、黑哨、运动员身份造假、运动员滥用药物、消极比赛、不文明观赛等行为[15];四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违纪行为。比如:消极对待早操、早操签到弄虚作假[16];五是体育社团中的体育失范行为。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17]。

3.3 体育失范行为影响因素

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主观因素: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18]。首先表现在需求和失范行为动机方面,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功利心理[19]、“情谊”、冒险心理、逆反心理、补偿心理、妒忌心理等不良的行为动机;其次,青少年的体育规范意识不强。无知者无畏。容易造成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不良习惯也是容易造成体育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

客观因素:首先是学校制度本身问题。制度失去作用的原因在于规范自身的矛盾性,或者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价值。例如制度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制度不符合现状后出现虚化、偏差、遗漏和滞后等等。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范行为,如果学校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就是学校规范的一种失职;其次,教师的因素。教师对学生失范行为的不作为,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内容不适宜也会导致学生的失范行为[20];再次,家庭的因素。家长认为文化课学习成绩只要搞上去,其余课程无所谓,导致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改变;最后,社会因素,如诚信丧失、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社会不良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产生不良的行为举止。

从既往发表的文献看,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数量较少。在不同的学校体育活动中,青少年的失范行为研究内容仅仅是一些零星的现象描述;其次,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就现象论现象,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对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失范行为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分类,缺乏理论依据和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第三,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没有被完全识别出来。已有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只是一些个人经验和直觉判断。理论依据较弱;第四,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由于缺乏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研究的测量工具,缺乏定量研究,提出的观点无法进行实证检验,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现状和特征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干预措施和影响因素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作用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4 可借鉴的行为失范理论

4.1 默顿的结构张力行为失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结构张力行为失范理论,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两大类。他指出失范的原因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21]。亦指个体接受了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在达成此目标的过程中行为手段发生偏差的一种断裂或紧张状态。文化目标是指依据社会规范体系可以被当前社会认可的事物;制度化手段是指采用符合社会规范行为达到文化目标的方式[22]。该理论阐述了一旦制度化手段与文化目标脱节或不平衡,如果这种失衡状态不能相互协调,就产生了各种失范行为。

默顿的结构分析是以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基本出发点[23],即失范行为结构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行为失范的文化和社会原因。结构张力行为失范理论从制度化手段与文化目标的关系角度,将个体行为适应方式划分为5种类型:顺从(conformity) 、反叛(rebellion)、革新( innovation) 、逃避主义(retreatism)、仪式主义(ritualism) 。默顿的失范理论超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失范,进一步论及到了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失范,为我们从个体的失范现象理解社会结构问题和从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来解释个体失范行为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基于默顿的理论,可以从学校体育目标和青少年达到这个目标的合理手段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的体育失范行为。从理论层面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进行分类。

4.2 计划行为理论(TPB)

Fishbein 和Ajzen 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对他们自己提出的合理行为理论的修订。合理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认为:个体对某个行为的态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决定了是否采取这个行为的意向。有了行为意向,才产生实际的行为[24]。计划行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称为“行为控制感”的变量[25]。行为控制感即知觉到的完成行为的容易与困难。Ajzen认为行为控制感在接近实际控制时,对行为的预测非常准确。有利于解释自主控制相对比较低的行为[26]。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方式。它有几个主要观点:(1)如果实际控制条件充分,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真实的知觉行为控制可以一定程度直接预测行为的发生;(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4)个体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拥有的行为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的认知与基础;(5)个人因素和及社会因素等也会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三者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可以从青少年对学校体育规范的认知、对失范行为的态度和控制感等几个角度分析体育失范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

4.3 行为生态学理论

Stokols分别在1992年和1995年提出了促进健康的社会生态学模式和交互作用理论。在社会生态学模式中,他提出了影响健康的三个因素,具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他后续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强调人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相互包含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脱离其中一方去定义或理解另一方[27]。1998年,Mcleroy等人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具体包括:个体内因素、个体间因素、行为规范(道德和制度)、社区因素和国家公共政策5个方面[28]。1998年,Sallis等人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更加系统的体育活动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社会生态因素对体育活动的影响作用机制。提出促进体育活动的政策和环境干预应由体育组织、教育部门、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健康和娱乐产业等相关部门和群体协同完成[29]。

John C.Spence(2003)发展了身体活动生态学模型(the Ecological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 ,EMPA)。这一模型描述了身体活动行为是被环境设置(environmental settings)和生理心理因素(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交互影响的。这一理论将身体锻炼的社会生态环境分为四个层次(Microsystem Dimensions、Mesosystem Dimensions、Exosystem Dimensions、Macrosystem Dimensions),还综合考虑了物理生态(Physical Ecology)、生物和遗传因素(Biological and Genetic Factors ),并把心理因素作为身体活动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30]。这个模型较为全面地包含影响身体活动的各个因素,可以作为分析体育活动失范行为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理论模型,进一步开发相关测量工具和进行实证研究。

5 结论和展望

青少年的体育行为是他们体质健康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的体育行为失范会给他们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给学校和社会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研究仅仅是一些零星的现象描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缺少多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青少年学生体育失范行为还没有明确的理论界定、测量工具,其形成机制和干预方法还是一个理论空白。薄弱的理论研究成为解决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问题的瓶颈。

进一步地研究应该基于社会学的失范理论,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行为生态学理论,构建针对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模型;采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失范行为的现状和特征,以及体育失范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探讨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途径。在充实体育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建议和实用工具。响应“健康中国2030”的政策方针,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青少年理论因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青少年发明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