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与民间狂欢文学

2018-01-26 10:22苏崇阳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巴赫金

摘 要:巴赫金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二十世纪文化界思想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和霍奎斯特所说:“巴赫金的主旨涵盖语言学、精神分析、神学、社会理论、历史诗学、价值论和人的哲学......在西方人的人类、民俗、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圈子当中,他已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诗学研究而言,巴赫金的诗学研究在20世纪诗学发展中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提出了对话理论,这是巴赫金诗学的思想基础和核心理论,还独创了狂欢理论,将文学与民间狂欢文化,民间笑文化有机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坎坷的一生中,巴赫金始终同俄罗斯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关注民间文化,不屈服于权力的威严之下,他的研究无不体现着高尚的人文精神,是俄罗斯人民性传统的发扬光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民间文化关系的分析,探析民间狂欢文化,理解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式世界感受,感受巴赫金的强烈的爱智求真及科学精神。

关键词: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图;民间狂欢文化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了复调小说这种全新的创作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正是来自于民间狂欢化文化。巴赫金指出民间狂欢文化“始终没有成为稍许认真和深刻的文化史研究、民间创作研究和文艺学研究对象”。那些看似怪诞的作品只有放在民间文化的洪流之中才能真正被洞悉。巴赫金认为要特别注意底层民间文化潮流对文学进程的影响,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同民间文化关系的研究,正是为此开创了先河。

1 民间狂欢文化

在苏联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不高,因为小说内容太复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思想问题太过复杂,作品中充斥着无数人同时的对话与观点,其二是这是作者独创的标新立异的复调小说,不同于发展已久的独白型小说,在体裁上便不受主流人群待见。而巴赫金则从中不仅解析出了复调这种艺术手法,更是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作品与民间狂欢文化相联系,变得顺理成章,更是成为了日后对俄罗斯甚至欧洲文学起到巨大影响的划时代作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深受民间狂欢文化的洗礼,自成一派。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巴赫金所说的民间狂欢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多种文化,其中就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文化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遗憾的是,官方文化往往占据着统治地位,官方文化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很多时候都是用来规范和禁锢人民的工具,总是压制和摧残其他文化。而民间文化,作为自发的,不受控制的,集百家之言的,太过于自由化,因而常被抑制,处于被忽视的角落。因而各国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们总是对于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嗤之以鼻。而巴赫金所研究的民间文化,则是特指狂欢式的文化。

民间狂欢文化,实际上来源于古时候的狂欢节,这是一种庆典活动,如古希腊的酒神节,古罗马的农神节,在这些日子奴隶也可以停止辛苦的劳作,与奴隶主一起狂欢,庆祝丰收年。那是欢乐的海洋。在现代社会,同样有愚人节,狂欢节,万圣节的存在。而狂欢化,指的是把狂欢节的一整套形式内容转变为文学的东西,“狂欢式转变为文学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巴赫金通过文学作品中狂欢化的描写,看到了隐藏在作品后的人类的狂欢精神,这正是来自于民间文化的精粹。而民间狂欢则具有两大特征。

1.1 全民性

狂欢节是全民参加的,人们不是袖手旁观地去围观,而是感同身受地亲自参与其中,所有等级,差异,宗教习俗都可以抛之脑后,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距离,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亲昵的关系,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狂欢节的生活脱离了日常的繁重的劳动,人民不用像平时那样瞻前怕后,郁郁不乐,而是过着一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欢声笑语。

1.2 自由平等性

在狂欢节期间,取消一切等级关系。在平日,人与人之间有不可能逾越的主从关系以及高低贵贱之分,财产,职位,家庭和年龄差异所带来的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平等而自由的共处一起。狂欢节上,不分等级,不分老小,人们从森严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人回归到了自己,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在狂欢节上,可以戏谑地给国王加冕后随后脱冕,摘下王冠,夺走其他权力象征物,还要讥笑、殴打他。还有通过交换礼物实现拥有财富的美梦,以及不流血的打斗等等。尽管生活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可能是苦楚,可能是煎熬,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狂欢节收获快乐,可以通过狂欢节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虽苦尤甜,寄托了穷苦百姓对未来無限憧憬。

2 狂欢化文学

“狂欢化文学、狂欢体文学在欧洲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世纪下半期以前,这时候狂欢节是狂欢化文学的直接来源;第二阶段是17世纪下半期以后,狂欢节已经不再是狂欢化文化的直接来源,狂欢化文化已经变成一种文学体裁的传统。”狂欢节自古罗马开始就对人民大众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时期,狂欢节对于文学有直接的影响,属于狂欢体风格的文学有风雅喜剧,讽刺作品以及庄谐体。其中狂欢化程度最高的是庄谐体,它不再像以前回到神话传说般遥远的过去,而是反映现实,充满了形象和故事的虚构性,语言的杂体性和多声性,这些都有别于史诗和悲剧。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梅林普讽刺体,他对希腊文学、罗马文学、拜占庭文学有决定性影响。在庄谐体基础上,他还多增加了以下几个特点:

1)增加了笑的比重。出现了戏谑打闹和插科打诨的情节以及不得体的场面和粗俗的语言,打破了史诗和悲剧的高雅和庄严;

2)虚构和幻想的成分增多,更为大胆与直接,极端而又粗俗的贫民窟自然主义与虚构幻想相结合;

3)精神世界的多样性。通过描写人民不寻常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各种精神错乱个性分裂,处于异常的梦境与怪诞现实之间,人的疯癫与发狂的性格。这些与后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形象特色十分相似。

在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席卷了几乎一切文学体裁,整个文学都深深打上了狂欢化的烙印,文艺复兴是狂欢生活的巅峰。但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民间狂欢生活趋于没落,全民狂欢已经不见踪影,退化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节日庆典。人们没法从这种形式上的狂欢节获得更多灵感的源泉,已经狂欢化的文化此时便成为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尽管与狂欢节脱钩,但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民间狂欢文学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是狂欢体文学传统发展的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梅尼普体所有体裁特点有非常透彻精细的了解。他对于这种体裁剧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力和分析力。”事实正是如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找到崇高与怪诞结合,寻常与异常的结合,对于双重人格与分裂人格大幅篇章的描写,这些都可以在梅尼普体作品中找到出处与根源。梅尼普体是狂欢体的伊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则是狂欢体的巅峰。这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对于传统的狂欢化文学简单地临摹和再现,而是别具一格地复现。是这种文学体裁的创新,也是其新的变体。作家在描绘狂欢化的梦境、幻想和疯癫的情节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与人性的分裂,人处于疯癫与理智边缘的状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强调的是狂欢化的精神,是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形式和范畴体现出来的,离开生动具体的形式,狂欢化精神是无法体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以下几种形式上体现出狂欢文化精神:

3.1 将狂欢节上的仪式移植到文学中

在狂欢节上往往通过加冕和脱冕仪式,不仅表达了渴望人人平等的思想,而且这种形式也象征着命运转变的猝不及防已经滑稽的可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这种形式转化到了文学之中,在情节中任务的一夜之间地位和财富就可以回旋于高低之间,升降之间,造成一种狂欢的气氛。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舅舅的梦》中,作品中心就是一场灾难性的闹剧,两次脱冕,公爵被戏谑地脱了冕,让人把身体各部分历数了取笑了一边,表现的形同一场灾难。这正是古代狂欢节的特征,哪怕国外也得放下地位尊严,与庶民一起,甚至欣然接受这一天对自己所有的不敬。

3.2 丰富了狂欢广场的界定

狂欢节地点是广场,广场是全民狂欢的象征,广场上人民随意而亲昵地接触,取消了等级界线,在这里充满了自由平等的狂欢气氛,也只有在这种狂欢的气氛中,没有等级制度以及规矩的约束,人的本性才能得以显露。而在文学中,狂欢的广场已经不仅局限于广场,大街大道,集市酒馆,甚至澡堂,都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聚集和交流的地方,都有着深深的狂欢广场的味道。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将狂欢广场的界定扩大化了,狂欢的场面甚至可以发生在客厅,还可以不一定在节日欢庆的时候,还可以在闹剧和灾难场面。这种出现在客厅的场面,充满狂欢式的极其古怪的事情,极其不协调的加冕与脱冕,人物对待突降的厄运或者好事不合逻辑的反映。但正是在这种狂欢场面下,人们才从现实生活中挣开了枷锁,显露出自己的内心,作者也趁此机会揭示出藏在平时受文明道德约束之下人物真实的情感思想。

《白痴》中纳斯塔西亚·菲利波夫娜命名日的场面正是一种狂欢的场面。在这个场景中费德先科建议大家各讲一件人生中干的最坏的事情,因为所有人都会讲,大家就没有什么顾忌也不顾什么羞耻,把平日道貌岸然后面所隐藏的所有坏事都吐露出来,甚至于不惜揭发其他人寡廉鲜耻的行为。正是在这种狂欢式的场景,人的真实本质,人与人的关系被毫无掩饰地揭发出来。尽管这些场景看起来是突如其来,荒诞的,但是却无不体现着狂欢化文学的特色。

3.3 复调与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创了复调小说这一新艺术形式,而当时的人民受到歐洲独白型小说的影响,以独白型小说模式看待其作品,便觉得作家的作品一片混乱,杂乱无章。而巴赫金联系民间狂欢文化,另辟蹊径,研究出了对话的思想。在他看来,复调小说的基础是对话,作品中的主角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物都是交谈的主体,甚至于连写作的作者都能够与不同的角色对话。这也是民间狂欢文化的体现。因为在狂欢节上,人们有充分自由的话语权,不是平日在官方的严肃压制之下听一家之言,而是畅所欲言,“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的活力与生机”。如果说曾经的独白小说太过于主观,太过于强调一言堂,那么复调小说则是贴近民间大众,在对话之中交锋思想,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在非教条化的对话之中才能揭示出想要揭示的东西。而且对话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人与人平等自由关系,正是民间狂欢之中才能带来这种自由平等的关系,才能为自由的对话提供可能。

总的来说,巴赫金从狂欢化的角度,从民间笑文化的角度切入,真正把握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本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正是作为一种小说体裁植根于民间狂欢节文化的,是欧洲文学中狂欢文化体裁的继承和变体。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从民间文化的角度,采取狂欢化文学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甚至有点光怪陆离的人的社会,也深刻揭示了社会制度的不公对于人性的扭曲,体现着作家高尚的人文精神;巴赫金能够在权威的独白小说、官方意识统治的情况下,把他的研究植根于民间文化,具有强烈的民众意识,正是有了从人民的视角看问题,他才可能结束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奥秘。

4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与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视角感受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个世界感受上升到了哲学的思想。巴赫金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阶级社会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特点是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服从于权威和权力,人脑里充满了对教条的虔诚,对法制的恐惧,这是一种长久很稳固的生活;另一种则是狂欢式的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人人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处处充满狂欢节的笑声,但正如节日一般是短暂的,人们在欢庆后需要回归日常的生活。

存在决定意识。在这两种生活之下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形成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而狂欢节的世界感受正是以人为本,是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所对立的,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做是自由的,是对一切僵化的教条提出的挑战。狂欢式的是极乐感受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人,把人们从镇重其事的官腔中解放出来。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主要包扩了以下两个方面:

4.1 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崇尚平等与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不平等的等级和地位使人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狂欢生活则把人从左右他们种种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尊重他们自由与平等的权力。狂欢节通过亲昵的接触,擦科打诨体现了民众对于平等和自由的伟大的世界感受。在这种精神背后是对人存在价值的尊重。也许狂欢是乌托邦,但是它可以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

4.2 寻乐的思想和理想寄托

狂欢节上,由于摆脱了等级,取消了禁锢,人与人可以随便而亲昵得交往和接触,在诙谐开怀的笑声中,人们心灵得到慰藉,在快乐之中感受到了自己也是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张扬的正是一种寻乐的思想。同时,狂欢节也是一种理想的寄托,狂欢节是现实生活的彼岸,只有在彼岸世界,人们所得不到的才能被满足,实际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才能够被实现。这些是理想,也是奢望,但却是最底层人民大众最基本、最紧迫的渴望。

5 结语

巴赫金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先是被流放,后又病痛缠身,但是他毕生对于学术的研究一直孜孜以求,痴心不改。他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他强调要重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一切思想都是产生在平等的对话之中,而他的狂欢化理论也是体现出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一种民众的快乐哲学。他热爱俄罗斯人民,關注民间文化,深入挖掘民间文化所渗透和所体现的千百年来民众的世界感受、生活理想和思维方式,并揭示了他们对于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文学家创作带去的深刻影响。民间文化正是巴赫金打开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宝库和揭示其创作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他的诗学研究在世界诗学研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参考文献

[1]克拉克和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220.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2.

[4]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22.

作者简介

苏崇阳(1990-),男,汉族,湖北省咸宁市,助教,文学硕士,国防科大国际关系学院,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猜你喜欢
巴赫金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巴赫金“对话论”再释*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自由地游弋
——巴赫金的理论建构风格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综论(1990—2017)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雷蒙·威廉斯谈巴赫金小组的价值